一团乱,成年后林徽因回忆:“二娘病不居医院,爹爹在京不放心,嘱吾日以快信报病情。时天苦热,桓(林徽因的异母弟林桓)病新愈,燕玉(妹妹)及恒(二弟)则啼哭无常。尝至夜阑,犹不得睡。一夜月明,桓哭久,吾不忍听,起抱之,徘徊廊外一时许,桓始熟睡。乳媪粗心,任病孩久哭,思之可恨。”现在一些人认为林徽因自幼含着蜜长大,是标准的大家闺秀,可谓谬矣。她可比陆小曼辛苦多了,也许正是少女时代受到磨砺,因此也培养了她坚忍的性格。
直到民国四年,林长民在北洋政府中任总长,林家开始定居北京,林徽因由此进入了教会贵族学校——培华女子中学读书。
因为她美丽聪明,成绩优秀,很快被称为校园内的美丽风景线。周末与同伴上街,经常有傻小子垂涎跟随,因忌惮“她爸是林长民”,掌民国司法,才不敢随意上前搭讪。
林徽因却对男生们嗤之以鼻,为了防止骚扰,特意请了几个贴身保镖——身材高大脾气暴躁的表兄弟。很有可能林美眉看谁不爽,一个眼神就有表兄弟们上去痛扁“打你又咋了,你认识谁都没用,她爸是司法总长,前朝叫刑部尚书,二品!”
·被徐志摩吓着了·
1919年,林长民在未经总统首肯的前提下公布了“巴黎和会”政府出卖青岛之劣行,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总统徐世昌出于爱才,建议林长民“赴欧洲考察西方宪政”,无疑是将这刺儿头弄走。翌年春夏之交,林长民抑郁而行,带上了女儿林徽因,并告之:“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父女二人从上海出发,先抵法国,再转道英国伦敦,等一切安顿下来后,林长民携女漫游欧洲大陆,并随时讲解各地风土民情,尤为推崇其古典建筑与现代工厂能达到完美融合,既照顾了文化的传承,又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国家如何不繁荣强盛?用现在的话概括,那叫和谐环保,持续性发展!
当时的林徽因不是很理解父亲口中的经济与政治之类,但惊艳于欧州美轮美奂的建筑。父女环游一圈再回伦敦后,林长民忙于“国联”事物,林徽因便和建筑师房东太太打得火热,房东太太很喜欢这个聪颖的女孩子,到剑桥写生采风经常带着林,二人临摹了许多经典楼阁景致,大约从那时候起,林徽因便有了考察国内古代建筑的愿望:咱华夏地大物博,也该有人来做保护祖宗遗产的事儿。
林长民挂闲职也悠游,家中朋友往来不断,且个个都是民国响当当的人物,如胡适、张奚若、陈西滢、金岳霖、吴经熊、张君劢、聂云台等,凡到英国留学,必登门造访。夫人不在身边,林徽因便充当女主接待。
国联扯皮拉筋的会议尚不少,动辄“打飞的”,千山万水脚下过,父亲到欧洲大陆开会,16岁的林徽因独居英伦,难免寂寥,尽管她考上了圣玛丽学院,但身边多是国际友人,连用中国话谈心的朋友都没有,后来林徽因回忆:“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我在楼上能嗅到顶下层楼下厨房里炸牛腰子同洋咸肉。到晚上又是在顶大的饭厅里独自坐着,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
就在这段日子里,林徽因结识了徐志摩。
那是1920年秋,23岁的徐志摩因为崇拜哲学家罗素,特意赶到英国康桥皇家学院,不凑巧的是,罗素刚好卸职离开,徐志摩无奈之余,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进修,期望能转到皇家学院。
徐志摩起初随着张奚若拜访林长民,16岁的林徽因梳着两条小辫子,见张和徐架着眼镜的斯文样,脱口而出叫了声“两位叔叔好,”雷得两人一愣。
起初徐志摩并没对这个小姑娘有很深的印象,几次交往下来,徐发现林甚是聪颖,对文学、艺术、建筑均有独特见解,时间一长,不免在林长民面前赞扬,林长民非常骄傲:“做一个有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林长民也很欣赏徐志摩,双方甚至玩了个颇为暖昧的游戏。林早年有位红颜,后因缘际会另嫁他人,林一直心怀眷念。故事就来了,林长民将心思告知徐志摩。徐萌生了个相当有趣的念头,塑造两个人物鸿雁传书,男方由林长民扮,女方由徐志摩演,一个是有妇之夫,另一个是有夫之妇,在道德与情感的旋涡中苦苦挣扎。
两才子玩得很投入,均深入角色,“痛恨封建传统之包办婚姻”,盼望“自由之婚姻”,也许是徐志摩太人戏,居然迷上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
诗人根本不会压抑自己充沛的激情,徐志摩后来曾说自己在24岁以前,与诗完全不来电,遇到林徽因后,由于“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照着了“奇异的月色”,这才“—份深刻的忧郁”袭扰着他,渐渐成了诗人。
由此也可以推出这样一个结论,要成诗人,先找一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