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冰心,讽刺味十足:“lcyheart却将飞往重庆做官,再没有比这更无聊和无用的事了,她全家将乘飞机,家当将由一辆靠关系弄来的注册卡车全部运走,而时下成百个真正重要职务的人却因为汽油受限而不得旅行。她对我们国家一定是太有价值了!”信用英文写成,林徽因故意将“冰心”译成“lcyheart”,其贬低之意显然可见,要知道林徽因的英文水平相当之高。林徽因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有啥说啥,在西南最艰难的日子里,傅斯年曾上书请政府接济梁家,提到林徽因时说:“其夫人,今之女学士,才学至少在谢冰心辈之上。”林徽因得知后很是感动,特意致函傅斯年:“尤其是关于我的地方,一言之誉可使我疚心疾首,夙夜愁痛。”老傅的不经意的抬举,让林心有戚戚。
多年之后,林徽因与冰心的纠纷甚至波及后代,柯灵先生曾主编“民国女作家小说经典”丛书,计划收入林徽因一卷。但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先生却不愿意授权,因为出版社聘了冰心为丛书的名誉主编。
·显赫家世,忧郁童年·
提起林徽因,现在的文艺青年基本跟当年的徐志摩一样,很容易犯主观主义错误,将林视作天上仙子,美貌与智慧并存,温柔与善良齐备——林固然才华横溢,却孤傲强势,与梁家交好的李健吾先生甚至直言:林并非人人怜爱的社会宠儿,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作仇敌。
学者陈学勇先生曾这样评价林徽因:
林绝顶聪明,过从皆知识界精英,如政治学家张奚若、经济学家陈岱孙、哲学家金岳霖、物理学家周培源,无不是他们各自学术领域里的泰斗人物,就不必说胡适、沈从文、叶公超、朱光潜……毋庸讳言,女性鲜有此辈,才情多远远逊于林徽因。她们既不能和林徽因在同一层面对话,林徽因又不知作谦和状和她们敷衍、周旋,那么同性们的误解、生分乃至嫉妒、怨怼,可想而知了。
女人太有才,也许并非幸事,尤其是出身在大家族里的名媛。
林徽因生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原籍福建闽县(今福州),祖父林孝恂曾与康有为一起中举,官至翰林院编修,为大清编写官方历史教材,后任浙江知县,属于厅局级干部,即使抽几口大烟,也是“金陵九五至尊”级。得孙女后,林老爷子从《诗经》“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择取“徽音”二字相赠孙,意寓美誉、美德,有好的品性,多子多福。林徽因成年后非常珍惜自己的名声,适时有个纯爷们笔名“林徽音”,四处发“琼瑶体”小说,林深为气恼,遂改名“徽因”以别。
祖父辞官后定居杭州,但一直关心福建老家晚辈的教育,投资兴办学堂。林家出了不少人物,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觉民、林尹民哥俩,以及光复福建的林肇民,均是林徽因的堂叔。
而林徽因的爸爸林长民更是才华横溢,早年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与陆小曼的父亲一样),与立宪派梁启超、实业派张謇、革命派宋教仁均交情匪浅,北洋时代立志于“宪政救国”,曾担任过三个多月司法总长,与财政总长梁启超并称“宪政双杰”。一战结束“巴黎和会”那阵子,日本想霸青岛。林长民首先获悉,义愤填膺,写了篇《外交警报敬告国民》发于五月二日的北京《晨报》,疾呼“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号召:“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引起北大学子盛怒,两天后,“五四”运动爆发,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被林长民煽风点火弄得头大如斗,日本大使严重抗议,要罢林长民的官。徐世昌无奈,后打发林去欧洲参与“国联”事宜,明升暗降。
老爸意气风发的时候,林徽因却度过了并不愉快的童年。
其一,她的母亲虽然美丽,却目不识丁,而且脾气急躁,两个孩子早天,只剩林徽因。其二,父亲在外另娶妾室程桂林(林徽因叫她二娘),生了几个儿子。
林徽因崇拜父亲,又同情母亲,很受煎熬,成年后写了篇小说《绣绣》,里面有一对遭遗弃的母女,犹如自身写照。在《致费慰梅信》中,林徽因评价自己的母亲:
我自己的母亲碰巧是个极其无能又爱管闲事的女人,而且她还是天下最没有耐性的人……我经常和妈妈争吵,但这完全是傻冒和自找苦吃。
其实林夫人也甚为可怜,家庭成员个个满腹诗书,她想找个人交流都困难,唯一的女儿林徽因便是慰藉,可女儿跟她脾气一样急,往往话不投机。
关于林徽因的童年,鲜有资料详细,但她“早熟”却是不少文学史研究者的共识,林徽曾在一篇散文中提及她6岁得过水痘,家乡叫“水珠”,忆及往事,她还为此事甚为欣喜,“当时我很喜欢那美丽的名字,忘却它是一种病,因而也觉到一种神秘的骄傲。只要人过我窗口问问出‘水珠’么?我就感到一种荣耀。”
民国初建,林家移居天津,林长民忙于北京政事,根本无暇顾及家里。两年后祖父林孝恂病故,天津一大家子人的主心骨成了13岁的林徽因,她伺候两母亲、照顾几个弟妹,忙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