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空青水碧斋诗集校注> 第34章 卷十古近體詩七十三首(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4章 卷十古近體詩七十三首(1)(1 / 4)

起壬戌之春,止壬戌之冬[1]。流寓澤州,乞養南歸之作。

【校注】

[1]壬戌: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

元日二首兼寄霞舫

焚書已足安反側,溫詔猶聞起舊臣[1]。陛下兩宮天統慶,今王正月元日春[2]。朝廷初政諒無改,盜賊聞風當自新。草綠湖南湘岸遠,歸耕猶念耦耕人[3]。

五十身榮亦可憐,我年四十七歸田。會稽富貴笑翁子,洛社休閑慕樂天[4]。香山詩“四十至五十,正是退休時”。眼底妻孥殊自得,朝中牛李兩無緣[5]。夢尋鄉路梅花發,已覺香浮拄杖邊。

【校注】

[1]反側:不安分,不順服。溫詔:詞情懇切的詔書。

[2]天統:指皇統,帝位。

[3]耦耕:二人並耕。後亦泛指農事或務農。耦:ǒu。

[4]會稽:郡名。秦置,今江蘇省東部及浙江省西部地。翁子:朱買臣,字翁子,西漢吳(今江蘇蘇州)人。先爲中大夫,後任會稽太守、主爵都尉。家貧,好讀書,不治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洛社:地名,今江蘇無錫市洛社鎮。樂天:指白居易。蘇軾《贈下天竺惠淨師》:“出處依稀似樂天,敢將衰朽較前賢。便從洛社休官去,猶有閑居二十年。”

[5]牛李:指唐朝以牛僧孺、李宗閔爲首和以李吉甫、李德裕父子爲首的兩個宗派。

瓶中黃梅含苞月餘不開,獻歲忽開其香滿室[1]

蠟梅非梅其名梅,不以形似以神似。豈惟臭味無差池,獨立冰雪亦並美。無忌才如劉牢之,善學惠者魯男子[2]。世人皮相取老兵,一笑乃如嚼蠟耳。覆釜先生久不歸,憶梅不見獨見此。偶從郊外折一枝,買王得羊良可喜。瓷瓶注水日相對,憔悴乃復無生理。方疑移根辭故鄉,花與人瘦略相比。天旋地轉運回春,花忽坼苞照窗紙。造物豈欲慰羈愁,故遣疏香伴幽幾。遲回有待若知時,昔瘁今榮誰所使?吉凶安在果何祥,噫唏我今知之矣。報導先生歸計成,青鞵布襪從此始[3]。明年端不負此花,踏遍湘山度羅水[4]。【校注】

[1]獻歲:進入新的一年;歲首正月。

[2]劉牢之:晉彭城人。淝水之戰時任前鋒。魯男子:漢孔融曾自稱“魯國男子”。後因以“魯男子”稱不畏強暴的有節之士。

[3]鞵:xié,同“鞋”。

[4]羅水:水名,在今全州縣。

酬霞舫去年人日用高蜀州人日寄杜拾遺原韻見寄[1]

太行南北各草堂,心身安處即吾鄉。此生百事笑蛇足,世路九折愁羊腸。理亂黜陟都不預,衣食才足百無慮[2]。湘江春水白沙村,夢到柴門相送處[3]。去年詩寄草堂春,春風今又驚陌塵。願公勿忘聽雨約,歲晚瀟湘逢故人[4]。

【校注】

[1]拾遺:官名。唐武則天時置左右拾遺,掌供奉諷諫。宋改爲左右正言。後隨設隨罷。

[2]黜陟:指人才的進退,官吏的升降。黜:chù,貶降,罷退。

[3]白沙村:在今江西蓮花縣東。

[4]瀟湘:湘江與瀟水的並稱,多借指今湖南地區。

錢叔厚上舍見示詠梅二絕,一以見喻,一以自喻,甚愧其意,次韻奉酬[1]墮落荒山未是仙,不才猶得保天年。何須更說和羹事,鼎食朝廷自有賢[2]。

風姿清灑見天真,無意離塵自出塵。林下縞衣在陰鶴,釀成仙尉一家春[3]。叔厚方徵蘭且欲就小官。

【校注】

[1]錢叔厚:未詳。上舍:明清以“上舍”爲監生的別稱。

[2]和羹:配以不同調味品而製成的羹湯。《書·說命下》:“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孔傳:“鹽,鹹;梅,醋。羹須鹹醋以和之。”南朝宋宗炳《答何衡陽書》:“貝錦以繁采發華;和羹以鹽梅致旨。”後用以比喻大臣輔助君主綜理國政。鼎食:列鼎而食。指世家大族的豪奢生活。

[3]縞衣:白絹衣裳。用以比喻潔白的梅花或羽毛。仙尉:漢梅福的美稱。梅字子真,爲郡文學,補南昌尉。後歸里,一旦棄妻子去,傳以爲仙,故稱。後亦以“仙尉”爲縣尉的譽稱。附:錢詩

修到梅花是散仙,山中臥雪已多年。誰知自具調羹手,鼎鼐終當用汝賢[1]。

本性由來太素真,無端牽引入紅塵。湘簾棐幾供清玩,不及山中自在春[2]。

【校注】

[1]調羹:《書·說命下》:“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後因以“調羹”喻治理國家政事。鼎鼐:鼎和鼐。古代兩種烹飪器具。喻指宰相等執政大臣。鼐:nài。

[2]棐幾:用棐木做的几桌,亦泛指几桌。棐:fěi。

壬戌正月十四日,追和放翁作

令節誰張宴,新春久放晴[1]。元日後無日不晴。市燈知歲樂,巷月有人行。僦舍過從少,閑階風露清。壯懷殊自笑,天遣客幽并[2]。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