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大繁荣> 第29章 新社会主义与新社团主义经济(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9章 新社会主义与新社团主义经济(1)(1 / 3)

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的挑战者,社团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表现如何?上文提到,俾斯麦领导的德国拥有某些社团主义要素,经济表现不错,当然这一成功应在多大程度上归功于社团主义还很难讲。墨索里尼和希特勒领导的社团主义经济从危机中复苏的表现也并不比美国和英国出色。不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延续至今的新社团主义或新社会主义呢?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它们在过去半个世纪产生的后果和影响。

本章将分析新社团主义和新社会主义经济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后面几章则将继续讨论,根据一个重要标准,完全不同于社团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现代经济具有显著优势。但首先我们需要证明,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经济没能实现各项社会主义目标,为什么社团主义经济也没有带来其鼓吹的好处。

社会主义——主张和实际表现

社会主义的内涵很丰富,其核心是对一系列企业实行社会所有制:人们通常认为国有制较为普遍的国家比国有制较为少见的国家的社会主义程度高。在最基本的社会主义形态中,国有企业主要限于医疗、教育和某些保险产业,在社会主义程度较高的经济体,国有制的范围则更广泛。

因此,我们希望用数据检测社会主义关于国有制能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张。幸运的是,从20年前开始就有关于国有企业规模的统计,1995年世界银行发布的一项研究估计了国有企业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在我们重点关注的发达国家中,1986~1991年国有企业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法国10.0%、德国7.1%、意大利5.6%、西班牙4.0%、英国3.0%(撒切尔执政之前是5.9%)以及美国1.0%,另外还包含两个小国:奥地利(13.9%)和葡萄牙(14.2%)。1989年,布兰科·米拉诺维奇(Branko Milanovi?)在其著作《自由和企业家精神》(Liberaliz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中做了范围更广的估计,另外除产出的比重外,还加入了某些国家的国有企业在全部雇佣关系中所占比重的数据。这些计算表明,在1978~1983年,法国仍然位居榜首,意大利和奥地利紧随其后,其次是瑞典和芬兰,再次是德国和英国(在撒切尔削减国有企业之前),再次是挪威和加拿大,再次是澳大利亚和丹麦,最后是西班牙、荷兰和美国。

大多数支持组建一定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的人(所谓进步人士,不管他们的收入是否属于中低阶层),都强调社会主义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并稳定就业。在提供就业机会这方面,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企业比资本主义企业更倾向于雇用和挽留处于长期失业危险中的边缘工人,也更愿意在面临经济下滑时留住工人,从而可以避免就业周期的大幅波动。但这两点即使成立,也不能推导出最终结论,因为在萧条期里,现代资本主义中新创立的企业可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弥补老企业裁员造成的就业减少。

社会主义程度高的经济体更有利于创造就业,这个观念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辉煌增长时代得到了一定印证。利用经合组织计算的“标准化”失业率,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平均失业率在1960~1973年为4.4%,而普遍认为社会主义程度较高的欧洲国家的失业率明显更低:德国为0.8%,挪威为1.3%,法国为1.8%,瑞典为1.9%。那段时期,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总体上的平均失业率仅为2.6%。但在随后的几十年,这个美好印象被打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所有西方国家的失业率都大幅提高。欧洲能够从外界借鉴的新产品和新工艺已经不多,劳动力供给和企业投资双双收紧。美国则因为不同的原因遭受了较温和的收缩,创新活动从很高的水平急剧下降——这将在第九章和第十章中详述。到1995年,较大的几个国家中,失业率最低的是美国5.6%、荷兰6.5%、英国7.0%(1997年)和德国8.2%,失业率最高的是西班牙22%、意大利11.7%和法国10.3%。因此,不能就此认为社会主义程度较高的国家表现出了失业率较低的普遍趋势。它们完全可能导致较高的失业率,只不过通过积极干预相对控制了这个趋势。大多数社会主义程度较高的经济体(德国、芬兰、法国和瑞典)都有宏大的旨在减少失业的政府项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高失业的倾向。相反,大多数社会主义程度较低的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挪威)几乎很少采取此类干预措施。

在传统上,社会主义除了保证劳动者的低失业率以外,还有利于劳动力的高参与率。然而劳动参与率(劳动者占全部适龄人口的比重)的数据并没有显示社会主义和参与率有什么关系。经合组织2000年6月的《经济展望》(Economic Outlook)估计了一些重要国家在1995年的劳动参与率:美国为76.9%,加拿大为75.8%,英国为75.3%,德国为71.2%,法国为66.7%,意大利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