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大繁荣> 第21章 社会主义的诱惑(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章 社会主义的诱惑(2)(1 / 3)

理想的社会主义有可能建成吗?

在两次世界大战间歇期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经典争论并不像今天我们所有人料想的那样是针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正确与否,而是针对能否设计出社会主义者主张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者能否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对实用主义者而言,它完全是实证意义的问题,坐观社会主义实验的结果即可。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只有苏联在开展这项实验,德国或法国也有尝试的可能性。因此实际结果的说服力并不强,与少数几块试验田里进行的农业种植结果相比,理论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论是完全成功还是彻底失败,都不能保证其他国家的追随能得到同样的结果,也不能保证苏联的成果在今后不会发生变化。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在此时登上了历史舞台,他是位性情急躁的维也纳经济学家,他和他的学生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共同创立了奥地利经济学派。对俄国革命和德国社会主义政策有近距离观察的米塞斯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创建过程的见证者,从1920年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他忘我地投入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米塞斯观察到,社会主义的尝试是一场缺乏理论支持的实验:“在他们脱离现实的幻境中,烤好的鸽子将通过某种途径飞进同志们的嘴巴里,只是他们没有展示这种奇迹发生的具体过程。”他继而指出,社会主义经济难以维持——不只是缺乏创新,而是从根本上就不可能成立。

米塞斯反对社会主义的依据是,在他周围的现代经济中,参与者不停地寻求突破常规方法的创新,希望对自己出售的产品制定更高的价格,而在购买时寻求更低的价格,并在这个过程中尝试新工艺,以期获取经济收益。包括马克思在内的社会主义者主张,产业工人、农民和手工业者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这个追求更高效率的必要的实验过程。但米塞斯认为,在任何人都不掌握任何私人财产(包括本人的劳动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中,人们无法获得开展实验或突破常规所需要的激励和信息,市场上的价格和工资无法反映产品和劳动在不同用途下的成本和价值。

在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理性行为依然是有可能的,但总体而言不可能再进行理性的(指高效的)生产,因为没有办法判断什么才是理性的选择,所以生产决策将不再从经济角度考虑。在一段时期内,依靠从竞争经济中获得的经验的记忆可以阻止整个经济的完全崩溃……但过去的做法的合理性也将逐渐弱化,不再能适应新环境……作为对“无政府状态”的经济的替代,需要某个荒唐的机构做出愚蠢的决定。轮子将继续运转,但不会产生任何效果……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机构可能知道对某些产品的需求旺盛,但就算这样,它也只能找到经济计算所必需的两项必要条件中的一个,没有办法掌握另一个必要条件——对生产手段的价值评估……因此在社会主义共同体中,所有经济变革能取得何种成果,都难以在事前或事后得到清晰的证明。

米塞斯举的例子是,是否应该修建一条新铁路的问题。他认为,市场经济可以估计铁路将实现多大幅度的运输成本的节约。就算社会主义国家对此也可以进行较为准确的估计,但如果建设铁路所需要的劳动力、能源和铁矿石等各种资源的价值不能用统一的货币单位计算,那依然无法评估铁路可节约的成本是否足以弥补建设成本。用经济学术语来讲,社会主义经济的管理者无法了解各项投入的“机会成本”或“影子成本”,即这些投入在其他用途中的价值。相反,市场经济给企业家提供了可以观测到的资源价格,在米塞斯看来,价格就是机会成本的充分近似值。

米塞斯本来可以给出一个更简单的案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普遍采用工资均等化的做法,没有人会尝试比其他人更加用心和勤奋能否得到奖励。由于所有人的工资待遇都相同,所以工人不会得到涨工资的回报。此外,由于工作不存在任何风险,所以工人也没有激励用勤勉的态度对待工作机会。这就导致没有工人愿意把更多的心思和努力用于工作,不管这样做是否对社会有利。即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相似的能力和偏好,这个制度也使市场无法“发现”什么才是合适的工作努力标准以及与之对应的普遍工资水平,因为没有任何市场试错过程。最后的结论必然是:只有允许私人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才能开展和鼓励实验,否则一个经济体中的工资和价格结构将无限延续,不会出现纠错的趋势。

米塞斯的分析对他的大多数读者而言可能过于抽象,但历史给他的观点提供了鲜活的诠释。苏联的人事制度不能给关心工作的人提供奖励,不能给展示才能的人提供升迁机会,肯定会导致一种无所事事的感觉,这绝对是苏联时代末期的数十年里酗酒现象严重的重要原因,是对人们努力工作、做好工作、为自己而工作的自然天性的浪费。这种制度造成了工作情绪的严重低落,对效率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个故事说,20世纪80年代住在莫斯科的某个外国人进行了一项实地调查,跟踪离开制砖厂的大型卡车,结果发现那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