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蒋介石大传(上册)> 第81章 抗战时期的内政 (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1章 抗战时期的内政 (5)(2 / 3)

绪来挑拨四川实力派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控制的做法是值得反思的,这也为以后邓锡侯、刘文辉的投诚埋下伏笔。

蒋介石成功地控制了有天府之国美称的成都平原,但是继续向西前进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芝麻开门的咒语在西康这道门前失灵了。

二刘大战(刘文辉、刘湘争夺四川的战争)后,刘文辉退居康定、雅安地区。1938年,南京国民政府迁渝后,蒋介石对屡屡反对自己的刘文辉采取了拉拢政策,以打击刘湘的势力。刘湘死后,蒋介石同意刘文辉在西康建省。王缵绪在谋取四川省主席职位过程中,为获得刘文辉的支持,也答应将川边21县划归西康建省。

1939年元旦,西康省正式成立,省府设在康定,刘文辉任省主席。2月1日,蒋介石撤销重庆行营,分设成都、西昌委员长行辕,试图控制西康。而刘文辉则利用西康地处抗战后方、动辄牵涉大局的有利条件,实行了“经济上开门,政治上半开门,军事上关门”的较为强硬的对蒋方针。

在军事上,刘文辉坚持不让蒋介石的一兵一卒进入西康。蒋介石曾派人收买土匪武装,委以官职,就地组织反刘文辉的武装力量,被刘文辉以违反兵役法为由强迫解散,国民政府的兵役法是不允许收编土匪的。

1942年,西藏地方政府与英印当局相勾结,图谋脱离中央搞独立,蒋介石使出一箭双雕之计,命刘文辉率二十四军进藏,另派两个师的中央军入康接防。刘文辉将计就计,向蒋介石索要军械、装备、经费和物资,还要求扩大编制,并派参谋长伍培英长驻重庆催促。经过半年纠缠,蒋介石以“暂缓实行”收场。1944年初,蒋介石派中央军一个旅人康,被刘文辉击退。

1944年冬,蒋介石想以通敌叛国的罪名武力解决刘文辉。中央又不好出兵,蒋介石把希望寄托在杨森、潘文华身上。杨森对蒋言听计从,潘文华却认为中央既已掌握刘文辉确凿罪证,最好公诸国人裁判,不必兴师动众,更不宦加以袭取。由于潘文华不从命,只好作罢。

从西康建省到1949年西康起义,刘文辉始终没让“中央军”势力进入西康,刘文辉的二十四军没有一兵一卒被蒋介石调出,没有一兵一卒参加抗日,他虽然保住了自己的实力但也在客观上不利于抗战的大局。

刘文辉的政治上半开门即是坚持省府人选由他确定,虽然在省府中曾安排过一些蒋介石的人,却始终以川籍人员为主。在经济中,蒋介石花了很多钱养西康,但是一直没能夺走西康的军政大权。

蒋介石未能把西康的军政大权收回,除了刘文辉的强硬态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刘文辉和当地少数民族关系十分好,而蒋介石要夺取西康,就不能不考虑少数民族的态度。并且西康是扼守西藏的要道,在少数民族地区蒋介石不得不慎重行事。

2.蚕食“云南王”

云南,简称滇,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与缅甸、越南接壤。自辛亥革命开始,云南事实上都处在滇系地方力量割据状态中,俨然是个独立的小王国。蒋介石早就有心控制云南,却总是找不到扳倒“云南王”龙云的机会。

龙云,字志舟,出生于云南昭通燕山的黑彝家族,彝名纳吉乌梯,自幼习武,在彝民中以械斗英勇著称。1927年2月6日,他与胡若愚、张汝骥等滇军将领联合发动政变,推翻了唐继尧对云南的14年统治,直到1945年10月,蒋介石指使杜聿明在昆明发动政变,龙云被迫离开云南为止,龙云统治云南18年之久,是民国时期任职云南主要领导职务时间最长的一位。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为了阻止其他国家援华物资进入中国,日本在1937年8月20日宣布封锁中国沿海。由于海运受阻,加上桂越公路及滇越铁路也已受到威胁,新辟对外通道就成为当时中国的当务之急。所以,8月的国防会议期间,蒋介石接受了龙云的建议,通知交通部协助云南方面加紧修筑滇缅公路。龙云回到昆明后,立即抓紧筹办。

从1937年12月起,云南省政府征调数十万民工,经过9个月苦战,到1938年8月底滇缅公路中国段全程959.4公里全线通车。共完成土方1123万立方米,石方110万立方米,当时缺乏筑路机械,主要靠人力挖山开路,劳动十分艰苦。工地没有住房,风餐露宿;冬天高山区,以烤火熬过难眠之夜;夏天在河谷地区,汗流浃背,瘴疟流行。在整个修路过程中,民工伤亡在万人以上。为了补充劳力,妇女也走上了艰苦的筑路工地。

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中国对外交通断绝,滇缅公路几乎成为抗战时期中国惟一的对外陆上交通线,成了抗战的输血管、生命线。这样,云南成了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惟一的外贸集散地;清华、北大、南开等高校迁入昆明后,云南又成了抗日的文化中心之一,云南的地位更加重要。在1939年4月以前,龙云还利用他所控制的滇缅公路,向各省来往货物征收过路费,云南的分割独立状态已经成为全国抗战的阻碍。蒋介石为了抗战考虑,也为了其统治地位考虑,一心想控制云南。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