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蒋介石大传(上册)> 第81章 抗战时期的内政 (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1章 抗战时期的内政 (5)(1 / 3)

随着天津、北平、上海相继沧沦,国防最高会议决定国民政府迁移重庆,11月20日,发表迁都宣言。蒋介石及国民政府重心机构并没有马上入川,而是迁移到武汉。他还有顾虑:一是以韩复榘、宋哲元为首的一批北方将领能否利用黄河天险,在中原组织有效的抵抗,确保后方及华中侧翼的安全问题。二就是以刘湘为首的一批川军将领能不能保证中央机关安全入川。

蒋介石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据宋哲元的密报,韩复榘曾派人游说宋部,提出由刘湘令川军封闭入川之路,韩本人率部撤居南阳、襄樊、汉中一带,劝宋部撤守潼关以西,然后联名通电倒蒋。蒋介石吓出了一身冷汗。刘湘、韩复榘、宋哲元三部有数十万大军,在外有日军步步紧逼的形势下,如果联合行动,真的是能“把天打一个洞”的。

对刘湘积极支持抗战的表现,蒋介石是十分赞赏的,但刘对韩复榘的暧昧态度不得不使蒋介石有所顾虑。在获悉韩复榘的阴谋之后,蒋介石不动声色。随战势变化,他任命刘湘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无法抗拒,为了怕被蒋介石化瓦解,带病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到南京前线。大量川军外调为中央政府各部门顺利迁移重庆铺平了道路。后来,韩复榘战场上擅自撤退,蒋虽以临阵脱逃罪将韩处决,并没有公布其拥川独立的阴谋,更未以汉奸罪披露。

为此,蒋介石付出了一定代价,因蒋韩间积怨较深,处死韩曾引起世人对蒋介石“公报私仇”的猜疑和议论。如果披露韩复榘的分裂阴谋,这种议论便会烟消云散,但蒋介石宁可承受舆论不明真相的压力,也未披露韩、刘阴谋真相,其目的在于继续团结川军和韩复榘旧部及宋哲元部抗日。

1938年1月20。日,刘湘在汉口病死,国民政府为刘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以安抚川军,这对其他杂牌军也有稳定作用。蒋介石的这一宽容态度和处置办法,有利于巩固抗日阵线。但是,接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却显得操之过急,也有损人心。

刘湘死后,四川已是群龙无首,蒋介石认为控制四川的机会到了。刘湘死后三天,蒋介石连下几道命令,撤销刘湘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川康绥靖主任和四川省主席等职务,同时任命张群为四川省主席,撤销川康绥靖公署。此举遭到川康实力派的强烈反对,率军留守四川的17名旅长联名致电蒋介石,反对张群主川。刘的部下认为:刘湘刚死,蒋介石既不派员来蓉慰言,又不与有关各方商洽,即命张群主川,实属“趁火动劫,意图宰割”。因而群情激昂,决定反对张群来川,在成都全城张贴标语,并举行游行示威。

成都的激烈反应使蒋介石大为震惊,也使他清楚地意识到川事非常棘手。蒋介石考虑到四川已成为抗战的大后方,若是动荡不发,国民政府就无法在四川立足,而当时的形势不允许他对川用兵。蒋介石于是改变策略,复电安抚四川各将领,同时,一面保留川康绥靖公署,任命钟体乾为主任,另一方面则任命张群为重庆行营主任,并拟委派曾任重庆行营主任的顾祝同代替张群主持川政。代理全川保安司令王陵基得消息后,声称“顾祝同如敢飞成都,当以大炮在机场欢迎”。蒋介石无奈,只好满足四川军阀的要求,任命王缵绪代理川省主席。

不久,王缵绪被蒋介石收买过去,同康泽勾结,向蒋介石密报四川地方军人反蒋活动的材料。被激怒的川地军人联合起来揭露王的种种罪状,还调遣一部分军队集结成都,剑拔弩张,形势严峻。蒋介石又不得不罢免了王缵绪,由自己兼任四川省主席,行辕主任贺国光兼省府秘书长,代行主席职务。

武汉失守以后,国民政府各机关全部迁移霞庆,四川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蒋介石为安定抗战大后方,千方百计分化刘湘嫡系将领,封官许愿,收买川康实力派,为张群主川铺平道路,张群也进一步拉拢川康各方人士。在组织川康经济建设委员会、川康兴业公司,开发川康的活动中,张群日渐取得了四川地方军阀的支持。蒋介石认为张群的布置已告完成,于是电转邓、潘、刘,说明自己实难再兼川省主席,拟任命张群继任,希望他们协助张群。川康实力派得到了经济实惠,认为此时再反对张群主川已不可能、遂表示赞同。

1941年11月15日,蒋介石明令发表张群为成都行辕主任兼四川省政府主席,调贺国光为宪兵司令兼重庆卫戍总司令。四川“中央化”在经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后,终于实现。

芝麻开门的神话故事在蒋介石身上发生了,蒋介石打开的是焕发勃勃生机的天府之国。抗战八年,四川除派数十万军队出川抗战外,还向国家贡献了250多万壮丁,补充了南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以致当时前线有“无川不成军”之说,有60余万川军将士伤亡,另外还有几百万民工服务国防。抗战时期军粮的相当一部分靠四川提供,在1941—1945年5年的时间内共向政府交粮8200多万市石,占同期全国征粮总数的31.63%,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事实证明,蒋介石努力实现四川“中央化”是对的,也是坚持抗战所必需的,不过他用王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