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9月23日,日寇出兵占领越南北部,迈出了夺取东南亚和南洋的第一步,这大大刺激了美国。9月25日,美国同意借给中国2500万美元;次日,美国又宣布对日本禁运废钢铁。蒋介石抓住这个机会召见美国驻华大使詹森,要求美国再多提供贷款,但是美国尚未认识到中国抵抗日本对远东以至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不必要给中国过多的援助,蒋介石的努力再次付之东流。
其实,由于各种因素,特别是法国战败,美国安全道德受到来自德国的挑战,其战略注意力和战略物资投入明显偏向欧洲大西洋方面,并开始形成“先德后日”战略构想。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在柏林签订了结成军事同盟的《柏林协定》,规定三国彼此承认德意在欧洲和非洲、日本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新秩序”的特权。而且,每一个缔约国保证,如果遭到当时还没有介入战争的国家进攻,就互相支援。公约明确地把苏联排除在外,其目标无疑是美国了。
获得这个消息,蒋介石是很兴奋的,他对身边的人说:“德、意、倭三国同盟,果已实现,此在抗战与国际形势上于我实求之不得者,抗战必胜之局已定矣!”蒋介石于是向各战区将领宣示了一份手令,他认为《柏林协定》的出现,是“抗战最好胜利唯一的转机”,日寇分兵力弱,无力西进,可以放心。只是等候国际局势的转变,期待美英苏的合作,造成最后胜利。蒋介石的这种保全实力,坐视成功的消极思想,在国民党军队中起了很坏的作用。
欧洲与亚洲的法西斯已公然联合,把矛头指向美国。随着日本军队和舰队的移师东南亚,中国的命运开始同整个东南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就像三国同盟的缔结把欧洲战场与亚洲战场联结在一起一样。日军每一个向南发展的举动都使蒋介石的希望增一分,他并不是在做白日梦。美国终于意识到,战争已随着日本的扩张而逼近,其对华政策开始调整到援华制日的轨道,非军事地介入了中日战争。
三国盟约的订立使法西斯国家与英美等国双方阵线渐趋明朗,这显然是国际形势朝着有利于中国抗日方向的一种发展。蒋介石不失时机地展开了外交攻势,试图以中、美、英三国结盟来对付日本。
1940年11月5日,罗斯福当选为美国第34届总统,至此他已连任三届。蒋介石对罗斯福的当选十分高兴,立即致电祝贺,因为此前罗斯福是倾向援助中国的。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此虽为美国之内政,然有关世界之安危与人心之振靡者极大”,“美国之民主,令人羡慕不已,特电罗斯福总统,祝其成功。此乃出余之至诚,而非可以普通应酬之电文视之也。”
11月9日,蒋介石分别接见美国驻华大使詹森和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当面交出一份中、英、美三国合作方案。蒋介石在方案中提出三项原则和四项具体相互协助项目。三项原则是:中国坚持执行九国公约规定的门户开放政策;反对日本独霸亚洲的所谓“大东亚新秩序”;在认定中国独立、自由的基础上,作为远东及太平洋地区之和平基础。
四项相互协助项目是:发表宣言后,英美两国即共同分别借款与中国,以维持中国之外汇与法币信用。此项借款总额为美国二亿元至三亿元;由美国每年以信用贷款方式给中国战斗机五百至一千架,但本年(1940年)内先运华二百架至三百架。此外,并由英美两国供给中国以其他之武器,其数量及种类另行商定之;英美派遣军事与经济、交通代表团来华,组织远东合作机关。此项代表团之团员,得由中国政府聘为顾问;英美与日本,或英美两国中任何一国与日本开战时,中国陆军全部参战,中国全国空军场所,联军亦可使用。
美国认为蒋介石要求给予数亿美元货款和一千架飞机“令人惊愕”。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对宋子文说,要架飞机就“像是要五百颗星星”。蒋介石的要求虽被华盛顿婉言拒绝,但蒋介石并不气馁,他认为“英倭与美倭关系,皆无法改善,美参战时期将日近矣!”他还相信英美会认清中国所占的战略地位。
尽管美国拒绝了蒋介石结盟的建议,但后来罗斯福于担心“蒋汪之间正在进行一些活动”,要求摩根索迅速向中国提供一亿美元的巨额贷款,他对国务卿说:“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如果我不去做……就可能意味远东爆发战争。”
1940年11月30日,日本正式承认了他一手扶植的大汉奸汪精卫在南京成立的傀儡政权——伪中央政府,并签订了所谓“日华基本条约”。这说明日寇决心要摧毁重庆国民党政府和蒋介石本人,加深了重庆国民政府的危机,国民党军政人员中,开始出现大批投降日伪的现象。美驻华大使詹森警告华盛顿说:“若不给蒋介石在财政和政治上更大的支援,重庆政权的垮台就迫在眼前了。”支持蒋政权的中外人士也开始散布说中国岌岌可危,随时可能崩溃。
3.英美决定援助中国
美国、英国为了保护自己的东南亚的殖民利益,一直避免与日本交战。美国考虑到:中国和东南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