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精明和现实的方式”来对待事变,平心静气、推心置腹地同端纳交换意见。
蒋介石根据他被扣后这几天的所见所闻,已逐步地了解到张学良的真实意图,知道自己的生命已没有什么危险,现在听了端纳的一席话,又看见了宋美龄的信,顿时轻松了许多,并露出了笑容。他同意当天晚上由新城大楼搬进金家巷高桂滋公馆去住。
端纳的到来,使蒋介石同张学良紧张、敌视的关系开始得到缓和,西安和南京之间的僵局也被打开了。15日,蒋介石托随端纳同机到达的黄仁霖带一封信回南京给宋美龄。信中说:
余决为国牺牲,望勿为余有所顾虑。余决不愧对余妻,亦决不愧为总理之信徒。余既为革命而生,自当为革命而死,必以清白之体还我天地父母也。对于家事,无他所言,唯经国、纬国两儿,余之子亦即余妻之子,望视如已出,以慰余灵,但余妻切勿来陕。
尽管南京政府已经知道蒋介石安然无恙,但仍无意放弃军事讨伐的计划。16日,何应钦正式宣布对张学良军事讨伐。17日上午,又宣誓就任“讨逆”军总司令,进行全面军事动员。7个师集结于潼关前线,整装待发,所有飞机集中洛阳待命。只要一声令下,新的内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形势异常危急,宋美龄让端纳再赴西安转告孔祥熙因健康上的原因及行政院代理院长的身份,不能去西安,希望问问张学良,换宋子文和顾祝同行不行。请蒋介石给南京何应钦写一张手令:立即停止军事行动。
16日下午,端纳第二次飞到西安,向蒋介石转达了宋美龄要蒋阻止何应钦进攻西安的意见。张学良也极力劝说蒋介石阻止何应钦的军事进攻。他向蒋介石指出:“我们对你是一番好意。何应钦逼近潼关要打,我们就和他打。如果要轰炸,那就不知道要炸到我或是你?”终于,12月17日蒋介石给何应钦写了一封停战手令。原文如下:
敬之吾兄:
闻昨日空军在渭南轰炸,望即令停止。以近情观察,中正于本星期六日前可以回京,故星期六日以前,万不可冲突,并即停止轰炸为要。顺颂戎祉。
中正手启
十二月十七日
17日中午,蒋鼎文带着蒋介石给何应钦的停战手令和给宋美龄的信,乘飞机离开西安,当晚宿洛阳,18日上午抵南京。在此情况下,何应钦不得不下令于19日下午6时前暂停轰炸。
对蒋介石如何处置?西安又该向何处去?张学良、杨虎城盼望着共产党尽快表态。就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12月17日,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从延安乘坐张学良的波音飞机,来到西安。
周恩来向张学良转达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的处理意见是:西安事变是震惊中外的大事,蒋虽然被扣留,但他的实力原封不动,西安已经与南京处在对立的位置。因此,对蒋的处置要十分慎重。周恩来要张学良力争说服蒋介石,只要他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就释放他回去。
19日下午,宋子文乘飞机离开南京,同行的有他的两名秘书和与杨虎城关系密切的十七路军高级参议郭增恺。当夜,宿洛阳。20日上午lO时,宋子文一行飞抵西安。
随后,张学良、端纳陪同宋子文去见蒋介石。蒋介石没想到宋子文来,情绪激动。当看到宋美龄信中说:“如子文三日内不回京,则必来与君共生死”时,蒋介石哭了,一再叮嘱宋子文不要让宋美龄来。宋子文在西安了解到张杨兵变的真实目的,并了解了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目的。第二天,宋子文便匆忙飞回南京报告。
宋美龄得知西安情况,觉得和平解决事变的曙光已出现。21日,在孔祥熙等人的支持下,宋美龄和宋子文同去西安,宋氏兄妹一行22日下午飞抵洛阳中途停留,下午4时,他们的飞机降落在西安机场。出乎宋美龄意料的是,他们一下飞机,就受到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热情欢迎,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宋美龄这次给蒋介石带了许多吃的、用的东西,有蒋介石喜欢吃的浙江家乡的梅干菜,还替蒋介石带来了一副假牙。
在张公馆稍事休息后,宋氏兄妹即在张学良的陪同下去见蒋介石。因为事前没有通报,正面壁冥思的蒋介石突然见到宋美龄出现在眼前,惊喜交加,说:“余妻真来耶?君入虎穴矣!”
宋氏兄妹把南京情况告诉蒋介石,劝其今天不应轻言殉国,应珍惜生命,为国家努力。他们私下交换了有关如何谈判的看法。当时,张、杨、周提出以八项政治主张为基础进行谈判。蒋介石虽然赞同和谈,但却说他不能直接参加谈判,而由宋氏兄妹作代表出席,并且他将不在协议上签字,但他将以“领袖人格”来担保实现。
宋美龄见蒋后,立即带着蒋的指示去见张学良。宋美龄批评了张学良此项行动太莽撞,并希望张学良尽快收拾“危局”,送蒋回家。张表示他绝无伤害委员长的意思,而且一不要钱,二不要地盘,只要委员长同意抗日,签不签文件都可以,他“个人亟愿立即恢复委员长之自由”,唯此事关系者众,不得不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