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蒋介石大传(上册)> 第49章 南京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9章 南京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7)(2 / 2)

.与苏联交恶

作为中国当时的最高决策者,蒋介石在维持和保持西方在华利益问题上,不单是消除帝国主义的疑虑,还需要在对外政策上,对帝国主义的政策予以配合,这主要是参加当时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围攻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阵营。苏俄此前对中国革命的支持,蒋介石是心知肚明的,但是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以及配合国际上的反苏潮流,蒋介石仍然决定对俄采取行动。

1927年12月4日,在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上,蒋介石提出并使会议通过了《对苏绝交决议》。蒋介石认为,“在革命未成功之前,一定要对俄绝交,等待我们革命成功以后,再来设法恢复邦交。现在急需将俄国领事馆及国营商业机关一律关闭。”此后,蒋介石又多次公开讲话,主张对苏断交。苏联方面反应也相当强烈,并且声明苏联政府从未承认过南京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按照既定的反苏政策,很快制定了限苏联领事离境,苏联国营商业停业,苏联侨民出境等方针,并强行搜查和逮捕苏联在华人员。

1927年底,中苏外交处于决裂状态。蒋介石为了打击苏俄在东北的势力,决定对苏挑起事端。外蒙古当时刚刚独立,内蒙又是晋绥军的地盘。新疆又远离中原,不易控制。东北最合适,东北军自成体系,有着较强的战斗力。这样,蒋介石便指示张学良制造了与苏摩擦,从而导致了“中东路事件”。

1929年5月27日,国民政府获得情报,称在哈尔滨苏联领事馆有人正在召开远东共产党会议。大批警察和宪兵迅速包围了苏联驻华领使馆,查抄了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当场逮捕30多人。7月10日,东北边防长官张学良下令中东路督办与苏方进行交涉,要求中方在中东路上获取更多的正当权益,中方的正当要求被苏方当场拒绝。作为张学良全权代表的中方督办吕荣寰当场下令免去苏方铁路局局长、副局长和苏方各处长的职务,任命范其生为代理局长,随后将被免职的苏方人员驱逐出境。同时宣布,由东北地方当局收回中东路电信机构,解散苏联在中国东北的各种商业机构,派兵接管中东路。

中东路是1897年至1903年沙俄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东北修的一条铁路,铁路分为两部分,一条是西起满洲里,东到绥芬河;另外一条可以从哈尔滨南下到大连、旅顺。这条铁路对东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先是沙俄后是苏联利用这一条铁路也攫取了巨额利益,因此铁路主权成为长期以来中国和苏联之间的悬案。根据1924年间双方签订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规定,中东路纯系商业性质,业务由中苏共管。张学良对于苏联对中东路的控制以及中东路地区的变相租界耿耿于怀,在蒋介石的支持下,便借机从苏方手中夺回铁路主权。

1929年7月13日,对于蒋介石、张学良的挑衅行为,苏联总领事表示强烈抗议。3天后又发布最后通牒,苏联方面竟然抓了1000余名华侨作为人质。7月17日,苏方照会中国政府,宣布“绝交”。同时,还派兵到绥芬河、满洲里、黑河沿岸挑衅,并且策动中东路管理局中的俄籍职工也举行罢工。蒋介石的前军事顾问加伦也奉命率兵10万为远东特别军团军团长,在赤塔设立指挥部。10万苏联红军开始向黑河、伯力、海参崴、伊科茨克等地集结,大有一举吞并东北的架势。

1929年7月19日,中国政府宣布与苏联断交。同日,张学良任命张作相为国防司令,万福麟为副司令,熙洽为参谋长,王树常驻满洲里,东北军组织了三道防线。9月11日,中苏军队开始在满洲里一线展开激战。11月17日,苏联红军打到满洲里、扎兰诺尔城,守将第十旅旅长韩光第战死。在军事失利和美苏等国的干涉下,经南京国民政府授权,东北当局与苏联当局在伯力会谈。12月22日,双方签署《伯力会谈草约》,规定立即停战,恢复中东路为战前状态,苏军撤出满洲里,双方释放战俘,这一协议并未被南京国民政府完全批准。并从1930年10月起,中苏双方进行了25次会谈,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中苏谈判停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