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局从7月中旬开始向有利于蒋介石方面的转化,蒋介石经过两个月来150余万大军的混战,决定改变军事战略,把原定的先打冯后打阎调整为先打阎后打冯,在集中力量打败津浦路上的晋绥军后,再集中力量收拾西北军。
在津浦线曲阜、兖州一线,傅作义部遭到激烈抵抗。蒋介石任命刘峙出任津浦线总指挥、贺耀组为徐州行营主任,调整军队番号,命令王金钰为第十三路军总指挥、徐源泉为第十六路军总指挥、杨虎城为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蒋光鼐为第十九路军总指挥,以及第二军团中胡宗南的第一师、马鸿逵的第六十师,蒋介石把这些部队全部集中曲阜、兖州一线,组织会战。8月1日,蒋军全线开始反击,傅作义下令全线撤退,逃往泰安、肥城一线。8月6日,傅作义部退出泰安。晋绥军在津浦线战场陷入危机,只有请求冯玉祥出兵相助。尽管冯玉祥对开战后晋军的自保行为十分不满,但是为了倒蒋大局,还是组织了一定数量的兵力,替晋军解围。
冯玉祥亲自组织了八月攻势,这也是中原大战中倒蒋方面的最后一搏。西北军孙良诚、吉鸿昌部由睢县向宁陵,孙连仲部由太康向归德,孙殿英部由柘城向马牧集,陇海线的晋绥军向民权,石友三和刘春荣部向柳河,郑大章的骑兵部队向徐州纵深方向袭击,宋哲元部为总预备队。8月6日,各部开始行动,各有进展。蒋介石在徐州召开军事会议,已经准备全线后撤,先集中解决津浦线战事,后经杨杰等人分析:冯玉祥供给已经非常困难,进攻坚持时间不会很长,所以建议集中力量打击石友三部,并且认为正在大雨之中,西北军的攻势会自动停止。
果然如此,石友三部很快被击溃,蒋军正面防线稳定,滂沱大雨中的西北军不得不很快停止进攻。蒋介石见到风雨中西北军将士如此勇敢的作战,也深为感动,心想如此贫困的部队竟然作战如此勇敢,心中顿时萌生了几分爱惜之意,所以在中原大战的后期,蒋介石对付西北军主要采取了收买手段。此次进攻作战为时不长,西北军很快自动停止进攻,至此,战局已呈现出一片明朗。
在津浦线上,蒋光鼐的第十九路军已经兵临济南,8月14日,傅作义部退出济南,张荫梧部也加入逃亡行列。败退途中突遇蒋军飞机轰炸,晋绥军官兵急于逃命,在过黄河时和过大汶口河时一样,因为河水猛涨而不知被冲走多少官兵,不少被冲散的晋绥军小部队,则被山东当地的民团解决。中央军和韩复榘部到达黄河边,蒋介石见傅作义部已溃不成军,下令停止进攻,由韩复榘主持后续事务和山东政务,固守黄河,其余部队转向陇海线,集中力量对付冯玉祥,以结束中原大战。
蒋介石结束津浦线战斗后,将重兵调往河南战场,在战略上进行了重大调整,由前阶段在陇海激战东段迎战西北军和晋绥军的主力,转向平汉、陇海线交叉结合部,重点突破北军的后方和退路。这一战略,因为阎锡山部可从豫北退回山西,而冯玉祥部退回陕西的退路被切断,西北军的末日来临。
中原大战的双方在军事上打的不可开交的同时,为了致对方于死地,双方都极力拉拢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张学良。东北军有数十万人马,而且自成体系,武器、弹药自行生产、供给,海军、空军尤其是炮兵齐全。这支军队的倾向,对参战双方的胜负有决定性作用。交战双方竭尽全力争取张学良,张学良掌握的这支部队,支持太原或南京中的任何一方,都将给对方以致命一击。
所以,中原大战炮声未响,电报论战开始之初,张学良就身价百倍,太原和南京各自派出代表前往沈阳、北戴河进行游说。张学良从东北利益考虑,对参加反蒋派不能不持慎重态度。蒋介石有充足的资本,拉拢张学良的价码比阎锡山高得多,6月间,南京政府特任张学良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7月,任命于学忠为平津卫戍司令、王树常为河北省主席,等于把河北省和北平、天津二市划归张学良管辖。8月,任胡若愚为青岛市长、王家桢为外交部次长。蒋介石还运动英法公使对张学良施加影响,并贿以巨款。这些,都是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难以做到、也不曾做的。
张学良对反蒋一方,没有恶意,也没有好感,但是阎锡山势力在平津地区的存在,却妨碍了东北军发展之路。平津地区是东北军入关的桥头堡,自从张作霖时代就把控制平津地区作为东北军的头等政治大事,也是东北军向关内发展的头号目标,张学良对此十分清楚。二期北伐后,东北军失去了平津地区,如果让中央政府控制倒还可以忍受,可是让阎锡山控制则让人担忧。阎锡山把平津地区视为晋绥军的禁脔,绝对不可能拱手让给东北军。在拉拢张学良一事上,阎显然不及蒋舍得下血本。1930年元旦,阎锡山曾请西山会议派骨干邹鲁与张学良会谈。张学良应这位年长自己17岁的国民党元老的请求,同意在太原和南京的争夺中,保持中立。
确切地说,张学良保持中立,即是倒蒋一方的失败。在中原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张学良曾于’3月1日发表通电,主张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之后,太原和南京加紧了拉拢张学良的工作。中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