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蒋介石大传(上册)> 第40章 荡平地方军阀 (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0章 荡平地方军阀 (4)(1 / 3)

打垮西北军后,在蒋介石看来,已经溃不成军的西北军又派人来输诚,此患已消大部,在华北和中原地带只剩阎锡山一人,阎当然成为下一个被收拾的对象。唐生智叛乱被肃清、石友三叛乱被重新收编后,蒋介石出尔反尔,没有给阎锡山河南省的支配权,却委韩复榘、王金钰分任河南、安徽省主席。

蒋、阎电报战,引起全国各地方实力派和各政治势力的注意,全国势力开始分化成两派,其中中央军全部和东北军、粤军中的大部分将领站在蒋介石一边,而第二、三、四集团军和四川、贵州等地方的实力派则站在阎锡山一边。

1930年2月23日,在阎锡山主导下,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等45名将领发出通电,声讨蒋介石,要求通过党员公投解决党内纠纷,成为此次阎蒋电报战的高潮。

1930年2月24日,汪精卫致电阎锡山,对阎锡山大肆吹捧,改组派也适时做出了响应,表示赞成“党员公投法”,支持进行全体党员投票,以解决“三大”和编遣军队引起的争端,“党员公投法”被改组派接过去,成为一面新的旗帜。1930年3月14日,第二、三、四集团的57名将领,发出了要求蒋介石下野的电报。电报列举蒋介石的罪行主要是:指派和圈点中国国民党三全大会代表3/4,违背孙中山指派先例;对废除不平等条约不力;对孙中山遗教,择其有利于己者而用之,有利国者则弃之;政治腐败,用人惟亲,过于清朝;阳托编遣之名,阴行吞并之实。一心造成以个人为中心之武力;朕即国家,独揽党国大权于一人;以武力为炫耀,有甚于北洋军阀;以自为党,专断独行,民主精神名存实亡;剪除革命信徒,杀害王乐平;对各军挑拨离间,威逼利诱。

3月15日,这57名将领,联名推举阎锡山为中华民国军总司令。4月1日,阎于太原宣誓就职,冯玉祥在潼关,李宗仁在桂平宣誓就职。至此,反蒋联合阵线形成。

反蒋联盟形成后,阎、冯、桂三支力量全线出动,晋绥军编为中华民国军第三方面军,包括107个步兵团、12个骑兵团、13个炮兵团。晋军分为6路大军,分别由孙楚、傅作义、杨效欧、张荫梧、孙殿英、万选才任总指挥。晋军的主战场在山东和豫、皖、苏交界处,主要任务是控制津浦线。津浦线是蒋介石的生命线,控制津浦线可以北进华北,南攻南京,东进胶东半岛,西进陇海铁路。

冯玉祥方面的26万西北军,编为中华民国军第二方面军,鹿钟麟出任前敌总司令,进驻郑州。下辖也是6路大军,分别由孙良诚、庞炳勋、吉鸿昌、宋哲元、孙连仲、张维玺指挥。西北军全线出击,平汉线是此次倒蒋的主战场,西北军成败在此一役。

李宗仁派出10万大军改编为中华民国军第一方面军,黄绍竑任副总司令。桂军决定除留下一些地方保安部队外,全部出动,从衡阳出发,进攻长沙。

与此同时,阎锡山内定张学良为中华民国军副总司令兼第五方面军总指挥,没有给他作战任务,只需保持中立即可,豫北新乡地区的石友三出任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兼任山东省主席,发兵于济宁,会攻济南,刘文辉出任第六方面军总指挥,何键为第七方面军总指挥,樊钟秀为第八方面军总指挥。

蒋介石对冯、阎、桂的军队,早有应变的准备。他确定“讨逆剿共,应其二事”,按照“分区清剿”的方针进行。他指出:“阎逆实为祸首,冯逆同为逆魁,其余桂逆等尚属局部之患。”

1930年4月5日,蒋介石主持国民政府会议,下令免去阎锡山本兼各职,同时发布讨伐令,各路诸侯大战蒋介石的中原大战,一触即发。4月8日,蒋介石宣布自兼讨逆军总司令,朱培德任总参谋长。

4月9日,蒋到徐州主持召开军事会议,确定主要的作战目标,部署在徐州以西的陇海战场压倒阎冯联军,一举粉碎其东进和南下的计划,迅速取胜。蒋介石将其投入这场大战的军队编为4个军团:以韩复榘为第一军团总指挥,在山东据守黄河西岸,以阻晋军沿津浦路南下;刘峙为第二军团总指挥,率蒋的嫡系部队,分防徐州、砀山、宿县等处,准备沿陇海路西进;何成浚为第三军团总指挥,集结于平汉路许昌以南地区,牵制西北军主力;陈调元为预备军总指挥,主要据守黄河南岸。

蒋介石经过思考和听取智囊团的分析,对两军态势作了全面分析。他十分清楚,在倒蒋军队中,立场坚定的冯玉祥是关键,在战场上将会不惜一切代价抗争到底;有勇有谋的李宗仁最难打,此人布阵奇巧,作战有序,对李作战,除非战略战术得当,否则将是一场硬仗;阎锡山倒蒋只是为了换取更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决不会以损失实力为代价。

从分析上述三方的态度和关系看,只要打破南北倒蒋联合,倒蒋一方就失去了获胜的可能;只要打垮西北军,津浦线将不战而溃;只要打败冯玉祥、李宗仁,阎锡山就无心再战。因此,蒋介石军事部署的重中之重,是在陇海线,推出嫡系主力参战,务求战而必胜;在津浦线上采取守势,只要苦守到陇海线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