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蒋介石大传(上册)> 第34章 建立和稳定南京国民政府 (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4章 建立和稳定南京国民政府 (4)(1 / 3)

蒋介石经过精心策划,巧妙地利用各派系之间的矛盾,扫清了复职的一切障碍。‘

为了换取蒋介石的支持,汪精卫在12月10日于上海举行的四中全会第四次预备会议上提出了请蒋介石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的议案,被会议立即通过。但蒋故作镇静,不作答复,而于12月13日发表了《对时局之谈话》,表示除非共产党起来“扰乱”或再次北伐,“如不到这两个时候,我决无出来的时候”,并声称要变更外交方针,对苏联绝交,禁止一切民众运动。蒋介石的这番表白,受到国民党一些人的赞赏。

在蒋的声望上升的同时,汪的声势却直线下降,但并不意味着蒋在政坛上没有了强劲的对手,不可忽视另外一个人在几经波折之后慢慢爬升起来一胡汉民。为彻底为自己的复出创造一个绝对权威的环境,蒋又谋划对胡汉民等人的牵制力量,这当然引起了胡汉民等人的强烈不满,气急之下,胡汉民等相继赴欧美游历、考察去了。

蒋介石所以能够复职,除因为政治上得到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等人的支持外,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江浙或上海财界不支持李、白和孙科的新政府。新财长孙科在上海筹不到巨款,蒋介石原来每月的预算为一千万元,孙科只筹得大约800万元,这就使南京新政府无法维持日常工作,因而处于瘫痪状态。

1928年1月2日,蒋介石面晤谭延闿,约定同往南京。4日,蒋介石由沪至宁“主持大计”。6日,谭延闿、丁惟汾、陈果夫等接收特委会机关,宣布国民党中央常委会恢复工作。9日,蒋介石通电宣告恢复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负责筹备四中全会事宜。

1928年2月2日至7日,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南京丁家桥中央党部礼堂举行。中央执监委员蒋介石、蔡元培、李石曾、谭延闽、于右任、张静江、李宗仁、何应钦、朱培德、何香凝等近30人参加了会议。大会举行了三次正式会议,讨论通过了20余项议案。

蒋介石在致开幕词中说:四中全会是“清党”后国民党中兴的一个会,也是中国中兴的一个机会,今后的任务是共同一致反对共产党,不仅反对他的主义,而且要反对他的理论和方法。简而言之,要从根本上铲除共产党。

四中全会在蒋介石的把持下,全面背叛了国民党一大和二届三中全会的革命精神,背叛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会议以“凡与联俄、容共政策有关之决议案,一律取消”和“凡因反共关系开除党籍者,一律无效”为原则,审查了各种议案,议决并宣布开除、撤销了一大批共产党党员及所谓同情共产党的二届中央委员的党籍,决定了停止联俄政策。

四中全会在蒋介石控制下,改组了国民党党政军中央领导机构。通过改组,在党务方面,蒋介石当上了中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在政府方面,他是南京国民政府委员,随后任政治会议主席,在军事方面,除恢复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又是军委常委、军事委员会主席,使他的权力“合法”地扩大到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各个方面。

蒋介石凭借自己的实力,利用各种政治手段,采取各种政治伎俩操纵了四中全会,扩大了自己的权力,又借助四中全会给他的权力,以反共和继续北伐为由,使他取得了国民党内部争夺党魁斗争的胜利,暂时统一了国民党。

蒋介石的东山再起,使自己在国民党中的地位更加稳固,南京国民政府在度过了这一混乱状态后,在以后的斗争中慢慢稳定下来,成为蒋介石在大陆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活动的主要载体。

三、与国民党内部政敌的争斗

1.与汪精卫斗法

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之初,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其中就有汪精卫的政治反对派和胡汉民为代表的国民党元老派,蒋介石与之进行了争斗。在南京政权建立初,蒋介石采取各种手段,取得了争斗的胜利,巩固了南京政权,进一步树立了自己在国民党内部的政治权威。

蒋、汪矛盾由来已久。宁汉合流前,蒋对汪既勾结又斗争,目的是为了取代汪的地位,独揽大权。蒋从日本回国后,在重新上台前,为了排除异己和牵制桂系,需要暂时利用汪派的力量,汪精卫为了从桂系和西山会议派那里夺回其统治权,也需要借助蒋介石的实力,经冯玉祥撮合,蒋、汪合作了。

蒋介石在扫除了其复职障碍特委会后,汪失去了利用价值,蒋便以中共在广州起义为由,攻击并迫使汪派退出政坛,汪精卫出国,陈公博到上海租界。1928年2月,蒋介石操纵的国民党四中全会,通过了蒋介石、陈果夫提出的党务整理计划,在国民党党员中重新进行登记,规定1924年国民党改组前的党员才允许登记,登记后经过审查、训练才算是党员。汪派中除汪精卫等少数人外,大部是改组后入党的,因此被排除在国民党之外,这个规定又给了汪派一次重大打击。

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夕,吴稚晖曾反对汪精卫一派人员参加全会,公然撰文指责汪、陈、甘、顾4人,皆与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有关,并且认为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