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苏联态度的前后变化
蒋介石早年并不反苏,1921年3月28日,蒋介石致孙中山的信函中曾表示国民党应以苏俄自强自立为师法,这是蒋介石最早对共产党和苏联的表态。1923年8月5日,蒋介石亲笔手书《致苏俄党政负责人意见书》,文中指出:“苏俄为吾中国惟一之同志,中国革命之成败,自与苏俄有密切之关系。”“时至今日,帝国资本主义之压迫,更甚于前。中俄两国主义之密切,其成败厉害,实有存亡与共之关系。”“苏俄与中国关系之密切,非他可比。”蒋介石后来接受了孙中山的委任,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前往苏俄考察。
蒋介石去苏俄访问期间,在与苏共领导人员的会谈中及在递交苏方的各种文件中,都有许多对苏共、共产主义的溢美之辞,希望苏联能对中国革命在军事、政治上有所帮助。
11月26日,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参加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会议,蒋介石在会上发言说,“我们认为,世界革命的基地在俄国”,“世界革命的中心莫斯科”,“中国的革命政党国民党是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共产国际代表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利益,还担负领导革命运动的任务”。
这次访苏,苏联在经济、军事、政治等很多方面都给蒋介石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尤其是苏联军队建制中的编制和党代表制度等,蒋介石十分赞赏,当他回国主政黄埔军校时,黄埔学生军、党军的建制、党代表制度以及对军队政治工作的强调,都具有明显的苏联模式的色彩。
在异国他乡受到极为隆重的欢迎和接待,蒋介石感到无比风光。尽管访问期间,日程紧张,事务繁忙,但蒋还是逢场必到,而且总是热情洋溢。
但蒋的出访绝不仅仅是纯粹的礼节行为,更多的是一次政治活动,一次请求援助的被动外交活动。孙中山委派蒋介石率团访苏,主要目的是寻求苏俄对中国革命的帮助和支持,特别希望能在苏俄的援助下实施在中国西北和北方地区的军事计划,孙希望在蒙古南部建立一支军事力量,从而威胁北洋军阀势力所在的直隶和北京。但,苏俄对蒙古地区一向有企图,不想让孙中山在此处发展军事力量,故苏方迟迟不予答复,这使蒋介石十分恼火。
11月27日,托洛斯基会见孙逸仙博士考察团时,建议“国民党应立即坚决果断改变其政治方向。现在应集中力量做政治工作,按照需要把军事活动减少到最低限度。”“孙中山与国民党要尽快放弃军事冒险,集中精力去做中国的政治工作”。明确否定了孙中山的军事计划,这使得蒋介石对苏俄一直心存芥蒂。
1923年12月,蒋介石访苏归来后,对苏俄和共产国际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开始反对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回国后,向孙中山呈递一份《游俄报告书》,这个报告书,至今未公开发表过。但他从不重视这次访苏结果和其他言论上可以看出蒋介石对苏俄是不满意的。
在黄埔军校,蒋根据自己对苏俄的考察以及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主张以苏俄红军为榜样来组织培训军队,在军校和军队中建立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注重对军队和军校学员进行政治教育。他说:“军队设党代表制度,在中国是由我一个人提出来的,党代表这个制度,是仿效苏俄赤军的办法”。此外他还努力与派到军校工作的顾问们处理好关系。
军校刚刚开办时,根据当时的形势,顾问们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课程时,蒋对此“几乎无条件采纳”,特别是对首席顾问加伦处处表示信任和尊重。他多次请政治总顾问鲍罗廷到军校讲课、演说。
蒋的用心良苦,精心策划同样赢得苏联方面的欣慰和重用,反应颇为乐观。苏联方面认为:蒋是同中国共产党人紧密合作的左派;蒋介石赞同和学习列宁建设红军的经验,聘请苏联顾问,建立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等;蒋介石尊重共产国际代表,并友好相处;孙中山是蒋介石的政治导师,蒋介石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三大政策。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及中共广东区委的一些同志主张在军事上侧重于扶植黄埔,在策略上采取“黄埔中心主义”,主张“抬高蒋介石将军的地位,使黄埔能够迅速发展起来”。
从国民党一大召开至中山舰事件发生的一段时间内,蒋介石曾在多种场合强调学俄联俄的重要性。他在对黄埔军校入伍生训话时指出,我们的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是为无产阶级奋斗以求生存的,民主主义的最后一步就是共产主义。俄国共产党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俄国共产党重在纪律,组织严密。他们的党员明白主义,都有决心牺牲个人的自由,来救全人类的自由的决心,所以他们成功得那么快。他说,我们要党成功,主义实现,一定要仿效俄国共产党的办法,才能使大家知道做党员的责任。我们要实现三民主义,非仿效他们不可。
这一阶段,蒋介石积极参加了统一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平定商团叛乱中初露头角,后在两次东征和平叛刘杨叛乱过程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