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重,发表《告国人书》,赶到上海联络章炳麟一起到天津见段祺瑞,共商国是,没有结果。1933年9月22日病逝,终年57岁。
3.南征邓本殷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南征是国民革命军在蒋的指挥下,肃清盘踞广东南部的军阀邓本殷部。1923年,当孙中山逐陈炯明,在广州建立大本营时,邓本殷“独树一帜”,联合南路各军“宣布自治,保境安民”,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所谓高雷罗阳钦廉琼崖“八属联军”。占领了高州4县,雷州3县,钦州廉州4县,两阳(阳江、阳春),罗定及海南岛全境。面积几达广东的1/2,兵力最多时达两万多人。
邓本殷积极投靠北洋军阀,并得到北洋政府大批粮饷军械的支持。邓本殷所盘踞的南路、琼崖地区已经成为实现广东统一的严重障碍之一,只有扫除邓本殷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才算真正巩固下来。
南征之役,蒋介石授予第四军第十师为主力,担任南路警备,师长陈铭枢为前敌各军指挥。陈铭枢受命后,于10月12日,赴梧州会见桂军将领李宗仁、白崇禧,商定由俞作柏率桂军一部,从广西陆川人粤,向廉江、化州进击;由陈铭枢率第十师、吕光奎部(桂军拨助)、陈章甫部等,集中罗定,向信宜进攻;同时令梁鸿霖所率第四军第十二师,从恩平、阳春方面监视苏廷有部(原是邓本殷部队,已向国民政府输诚),令苏进攻高州。
上述计划未及执行,苏廷有突然倒戈,反对国民政府。苏还策动梁鸿霖第十二师叛变,于10月18日杀害了该师参谋长郭学云,引诱该团长梁休年、梁翰昭、洪敦耀等脱离革命军,依附邓本殷。10月22日,邓本殷下达《本军对省方作战纲要》,企图趁革命军东进潮梅,后方空虚之机,策师进犯广州。
为适应敌情的变化,蒋介石作为最高军事指挥官,决定改变原定战略计划和战略布置,重新调配兵力,派第十师主力从肇庆移驻江门,力保“四邑”:新会、台山、开平和江门。
24日,邓军苏廷有等部经赤坎,豪昌北上,图取新会和江门,两军于26日相遇于开平单水口展开激战。当时第十师防守单水口一线的,仅有第二十八团一千多人。在团长蒋光鼐、营长蔡廷锴等人指挥下,该团沉着应战,奋勇御敌,击退了进攻普济桥、麦村和许村的敌军,守住了阵地。
27日,苏廷有调来援军,并配备旱机枪和大炮,再次猛攻麦村、普济桥和冲击渡村。革命军第二十九团、第三十团加入战斗,共同出击,毙敌营长1名、敌兵百余名,伤敌数十名,缴枪百余支,又一次挫败了敌军的攻势。
28日,桂军吕焕炎部和湘军廖新甲部赶到,革命军于是日趁敌军屡攻不逞、精疲力竭的机会,集中兵力向敌军总预备队出击,一举将敌军打败。29日,第十师渡河占领公益埠,敌军向台山退却。30日,第三军(滇军)赶到鹤山,军舰江固号、捷号、隆安号等,也陆续开到,逡巡于单水口、公益埠江面。31日,第十师占领台山,第三军进驻开平。至此,单水口防御战取得了胜利,“四邑”局势,转危为安。
当邓军大举进犯“四邑”时,蒋介石率领东征军已平定北江,当他得知粤南邓军攻势凶猛,进窥广州,阳江、罗定、云溪各县业已被占领时,蒋介石即令李济深率独立第一旅及第三十四团回援,并命第十一师待命。后又增兵南路,重新部署兵力,与原南纪部队组成南路联军指挥部,任命朱培德为总指挥,朱克靖为总政治部主任。总指挥部之下,分兵4路,以第四军第十师为第一路,陈铭枢任指挥;以第三军为第二路,王均任指挥;以第二军为第三路,戴岳任指挥;以广西军为第四路,俞作柏任指挥。
另外,以陈章甫所率新编第二师为右侧支队。10月31日,总指挥朱培德到达鹤山,并下达《国民革命军南路各军作战计划》,命令各部分别从台山、开平、新兴、罗定和广西陆川出发,以期先肃清两阳(阳江、阳春),然后反攻高雷和钦廉。
部署既定,陈铭枢所部第一路,即于攻克台山之后,向阳江方面追击。11月3日下午,该师到达金鸡圩。4日早晨,敌军四五千人在右翼指挥官苏廷有的督率下,分三路围攻金鸡圩。陈师一面痛击正面之敌,一边抄袭敌后,敌被打得狼狈而逃。革命军伤敌百余名,缴枪百余支,并直追溃敌,于当日下午占领那侠,5日,占领那龙,6日,占领台山和北惯。11月7日,陈师攻阳江,邓军苏廷有部、徐东海部弃城而走。陈师即于当日下午进入阳江城,占领了苏廷有的指挥部。
王均所率第二路军,11月2日,从开平出发向恩平攻击前进。3日,到达圣塘圩。4日早晨,该路军向长安之敌发起攻击,于下午占领恩平城。接着经田畔、那吉、第八圩,于8日午后到达阳江城。右翼第三路军没有经过大的战斗,也顺利占领了新兴和阳春。
当南路军分别从台山、开平出发进攻两阳时,邓军徐汉臣部却大举进攻右侧罗定城,压迫驻守该城的陈章甫新编第二师撤退。¨月中旬,当革命军连克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