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征军从惠州分途进军时,蒋介石和东征军总指挥部,随谭曙卿所率第三师出发。10月20日,部队由惠州启程,过惠阳,经马鞍、平潭,于下午抵达平山。
10月27日,第三师(三千多人)轻敌冒进,在五华县华阳附近,与陈军林虎部1万多人遭遇。
10月27日上午8时,蒋介石由龙寓墟起身,于下午2时半至高墟,忽闻谭曙卿第三师告急。孤军深入的谭师被敌军万余人包围于距华阳10余里的塘湖地区,形势危急。第三师几乎溃不成军,阵线动摇。
当第三师溃退时,蒋介石立即命陈赓去向谭曙卿传达命令,要求三师无论如何都要坚守阵地。时任第四团连长的陈赓因在惠州战役中英勇善战而得到蒋的信任,并被调到东征军总指挥部担任警卫,蒋介石此时也亲自到前线里墟指挥督战。
谭曙卿见令后,亲率部队据守一高地竭力抵抗,无奈谭师大部是收编粤军莫雄师的旧部,素少训练,军纪松弛,经敌林虎部一次侧面攻击,全线崩溃不说,还把总指挥部的人员也冲散了,情况万分危急。蒋介石立即任命陈赓为代理第三师师长,收容溃散的士兵,重新抵抗。
但是军心已散,兵败如山倒,陈赓也毫无办法。蒋介石拔出“军人魂”短剑仰天长叹:“我必须在这里杀身成仁,否则无面目回去见江东父老。”
陈赓见状,急忙上前劝阻:“校长!你是总指挥,你的行动会对这次整个的战争发生影响。这终究只是一个师,而且还不是黄埔训练出来的部队。赶快离开这里吧!我们还可以把部队整一下,再打过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蒋介石不知是犹豫不决,还是惊惶失措,总之毫无反应。
这时,林虎的部队逐渐迫近,已快到跟前,陈赓一面指挥部属对追兵进行阻击,一面果断地背起茫然失措的蒋介石就跑。陈赓一口气就跑了几里路,到一条河边,找到了一条船,把蒋介石放在船舱里,架上双桨飞速划到了河对岸,又旋即背着蒋介石退到了羊高墟。
此时,蒋介石才逐渐恢复了平静,头脑里又预感到了潜在的危险。这里虽然枪声稀疏,但仍是逆军的势力范围,一旦周围敌军搜查,蒋介石就会无处可逃。因此,蒋介石心有余悸地对随身而来的总指挥部的军官说:“此地不可久留!要与第一师周恩来党代表、何应钦师长取得联系,求得救援,方是上策!”蒋介石经过左思右想,权衡掂量,最终决定派陈赓前去送信。
陈赓立即更换衣服,打扮成农民模样,带上50块银元,提着一根木棍踏上了路程,凭着他的机智勇敢,终于将信及时地送到第一师师部。何应钦、周恩来立即派出一支部队前往护驾,蒋介石这一夜“夜不安枕”。
28日,未等天明,蒋介石由羊高墟出发,经流坑、秋溪,进抵严前,其间65里,时步时骑,疲劳至极,还未完全从前一天的惊悸中缓过神来。他强打精神,命陈济棠的第十一师和第三师、第一师立即会合华阳,实行反击。三师会合后,首先击溃林虎部,敌1万余人向梅林、安流溃逃。
是日,洪兆麟亲率四五千人由鲤湖、棉湖袭击守卫河婆的第一师第一团,企图将第一团包围,防止第一团支援华阳。团长刘峙于形势危殆中,急中生智,以攻为守,率部突然插入两岸敌军之间,横冲直撞,用机关枪扫射,又发炮遥击洪部预备部队。敌死伤遍野,惊惶失措,傍晚纷纷退却,洪部丧失五千余人,自此失去战斗力。华阳、河婆战役的胜利,使得敌军包围圈被彻底击溃,东征军长驱直入。
蒋介石事后说:“华阳一役,为成败最大关键,其重要性不下于棉湖之役。”它使蒋介石及其东征战事转危为安。蒋介石也自谓“幸仗总理(孙中山)在天之灵,出奇制胜,转危为安”。
当右、中两翼激战于华阳、河婆时,左翼第三纵队于10月28日从老隆出发,强行军100多里,直趋五华。敌军闻风先溃,革命军不战而占华城。第二天,敌军三千多人经岐岭来袭华城,纵队长程潜率队迎击。两军在城西雄牛挨磨对抗,激战6个小时。后来,程潜以五华中学学生为向导,袭击敌背,卒将敌军击溃。31日,该纵队进攻兴宁,将扼守城西拥彗亭和五里亭一带的敌军打败,下午3时,占领兴宁城。11月2日.第三纵队进军梅县,于3日进占梅城。
第一师在河婆取得关键性胜利之后,于11月1日向鲤湖进发,2日,进占普宁,3日,进驻揭阳。4日,何应钦率部进攻潮州,下午,周恩来率政治部人员,先行进驻汕头。6日,东征军总指挥部进驻汕头。
第二纵队张发奎部在攻占紫金之后,奉命开赴南路,参加讨伐军阀邓本殷之役。陈济棠继续东征,由汤坑、高陂进攻,于11月7日进占饶平。
11月中旬,何应钦、谭曙卿、程潜三路入闽,追歼残敌,分别在永定、平和等地,同陈军残部作战。陈军除一小部分随谢文炳进入江西外,大部被剿灭。
陈炯明本人在第二次东征时并不在部队,主力被消灭后,由汕头经厦门去上海,不久到香港组织致公党,被推举为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