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蒋介石大传(上册)> 第10章 从辛亥革命到永丰舰赴难 (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章 从辛亥革命到永丰舰赴难 (6)(1 / 3)

蒋到任之后,献计献策。20日,许崇智因病离开休养,陈炯明出于对蒋介石的赏识,任命蒋介石为粤军第二军前敌总指挥,22日,攻克惠州,至10月底粤军进抵广州。

粤军收复广州后,蒋介石指挥第二军追剿粤北一带的残敌,有些将领怕蒋介石会反客为主,越俎代庖,就故意制造摩擦和刁难,不与配合。

陈炯明的纵容部下和对孙中山的潜心背离,也早引起蒋介石的注意和警惕,因此,他始终都把自己与陈炯明之间的关系保持一定距离,不敢走得太近,他已意识到两人将来总会有一天会分道扬镳的。在其他将领有妒忌行为的时候,蒋介石向陈炯明反映了这种情况,陈炯明的回答确实令蒋有点失望,蒋遂以与时任粤军第二副军长张国祯不和为由向许崇智提出辞职。

临走时,蒋不忘留书陈炯明,大意为,一般情况下,上边不信任,下边不服从之际,同事共议者互相猜疑妒忌,互相倾轧,是最容易短士兵之气,最拒斥人们尽忠的。他的这次奔命赴粤,实际上是因为执信同志的死,激起大家的同仇敌忾之志,并且因为广东局势飘荡不定,所以他才舍己从人,维持党之责任,“自以为竭愚尽忠,一秉至公,无丝毫自私自利之心。”

蒋还晋见孙中山,将此事原原本本地汇报一通,以示公正,随后言谈之中也有提醒孙中山多加防范之意。但孙不以为然,蒋尴尬之下,返回溪口老家,犹如闲云野鹤,世外仙人一般,对世事不管不问。然而,蒋介石此刻的内心是不平静的。

11月25日,戴季陶来奉化,极力规劝蒋介石火速返粤,蒋介石不答应。戴晓以大义,明以厉害,两人开始争论起来,情绪激动后,由争论转变成了争吵,弄得面红耳赤,最后戴季陶拂袖而去。

事后,蒋介石回想起来,戴季陶也是一番好意,自觉过意不去,给戴季陶书信一封,检讨自己“为人不自爱惜,暴气傲慢”,大有后悔莫及之感。戴季陶也回书一封,和盘托出自己千里迢迢去溪口的良苦用心,信中对国民党内各种势力都做了比较和权衡,认为蒋介石是极有可能成为党内最有前途的后发之才的。但是蒋介石如果一直远离战场,对孙中山的话置若罔闻,顽固任性,动辄使气辞职,久而久之,会影响自己在军队中的名声和形象,关键的是将会丧失孙中山对他的信任,那样蒋介石前途暗淡,后悔已晚矣。

蒋介石接到此信,顿然醒悟,再回信一封,深表歉意,并说到:戴季陶增其知识,长其学问,不客气、不敷衍,规劝督责,不稍假借。时时能导其于正,强其为善。所以自己甚为感激,佩服至极。

1921年内,孙中山先后给蒋介石发了9封电报,命他迅速归任复职,助其一臂之力。接到这些电报后,蒋由于各种原因来来去去,不一而定。

这一年里,除了孙中山的9封电报外,戴季陶、陈炯明、胡汉民、汪精卫、张静江、许崇智等也都先后多次来电,督蒋返粤助事。一年下来,蒋所收函电至少有30余封。由此可见,蒋介石在革命阵营的位置已是举足轻重的了。这对蒋介石个人前程来讲,不能不算是一件极大的好事。

当然在诸多来函来电者中,也存在着派别之争,孙、戴、胡、汪、张等基本为一派别,陈炯明为另外一个派别,他们都渴望将蒋介石拉拢到自己门下,因为在长期的接触过程中,他们似乎都明白了蒋介石的军事才能。“宁肯失百将,也要得一人。”

3.赴难永丰舰

1921年12月10日,蒋介石、陈洁如、廖仲恺3人到达梧州,在大元帅府见到孙中山,商量要事。事实上,他们到达之时,孙中山正在草拟一份给陈炯明的电报,请其前来梧州出席紧急会议,并查询供应物资及军火何时可以运来。

第二天,陈炯明回电说:“由于数项重要会议,无法分身,可能时当即前来。”

这通电报并没有使孙孙中山感到一种意外和危机,反而使他增强了信心,他满怀期待,相信陈炯明会那样做的。

几天后,孙中山又拍电报给陈炯明,但无答复,不过,孙中山仍未失去希望。

在离开梧州去桂林的途中,孙中山每天都要请蒋介石到他船上商谈几个小时,每每谈到陈炯明已答应的补给问题,蒋介石就觉得十分烦恼,尤其是孙中山还一边不断地称赞陈炯明。

到桂林后不久,蒋介石回到上海,并与胡汉民通信,胡将所有新近的发展情形告诉他们。陈炯明果然食言,不肯给孙中山补给品及经费。

邓铿为了不使孙中山失望,他跟几个朋友,包括伍朝枢,进行接洽,并且去香港和一家名为辛浦森洋行的进口商签立一项合同,订购一大批武器军火,备供孙中山之用。但是,当邓铿拍电报给广州海关,请求准许这批货进口之时,行动计划遭泄。

陈炯明将这事认作危害他生命的阴谋,为报复之计,就命令手下秘密查出邓铿返回广州的日期,并在火车站的入口处,于1922年3月21日,将邓铿刺杀。同时,辞去粤军总司令职以相要挟。

孙中山此番回程,由于是顺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