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跃在辛亥革命前后
1.东渡日本学军事
1908年春,蒋介石由清政府官费资助,再次东渡日本,开始了新的从军报国的未竞之途。到了日本,蒋介石顺利地进入了东京振武学校,被编入炮兵班。
振武学校原本是日本为培养“忠君爱国,顺服长官”的中下级官佐而设立的,后来经中日协商,被指定为接待中国留学生的陆军预备学校。毕业后,获士官候补生的资格,然后到日本军队实习一年,合格后才可成为正式的士官生,只有士官生才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军官。所以说,进入振武学堂,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成为军官,他只是正式军官教育的预备学校。
振武学校的校规搞得相当严格和苛刻,入学要受七条誓约的管束,其中规定要专攻学术,以顺上为要道,耐劳忍苦,起居有节,不准议论课程的轻重等等。其课程分为普通学和军事学两大部分,前者有日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博物、图画等科,后者有徒手教练、枪械教练、部队教练、测量和战术等。学制三年,蒋介石得以进入此校,可谓如愿以偿,学习自然相当努力,并且安守本分,遵守校纪,倒是显得生活过于平静冷淡。
日本人的戒备心是相当强烈的,包括对中国留学生授课也采取了防范措施。蒋介石在学习期间,只能学到一些基础的军事知识,得到一些简单的基本训练,至于那些先进的军事技术,只能望洋兴叹,无缘受教。不过,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倒是对蒋影响很大。
在日本留学期间,蒋介石被中国的留学生的革命热情所感染,读了大量的宣传革命的书刊。一有机会,便同志同道合的几个同学聚集在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谈吐天下之事。但是,蒋介石整体上还是恪守日本军校的誓约,不敢轻易越轨。
蒋介石的循规蹈矩和明哲保身,帮助他顺利地渡过了几年的预备学校生涯。1910年冬,蒋介石在振武学校毕业,遂按惯例被派赴日本高田陆军第十三师团野炮兵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
当时蒋介石23岁,据入伍资料显示,身高169.4公分,体重是59.2公斤。初入伍是二等兵,处于连队最底层。按日本“武士道”的规矩,下级必须绝对服从上级。二等兵之上是一等兵、下士、中士、曹长、特务员,然后是正式军官,都要层层服从和伺候,稍不如意,就会受到斥责,甚至挨打。可以说,蒋介石刚入伍时,上面官阶累累,压迫重重,日子过得苦不堪言。但是迫于无奈,只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高田是本州西北部新浑县的一个镇,是日本寒冷多雪的地方,冬天有的地方雪深丈余,环境极其恶劣。蒋介石生长在中国的江南水乡,对温和湿润的气候已经习惯,所以对高田这种寒冷多雪的生存条件是极度不适应的。
日本军中的生活,只能用清苦二字来形容。蒋介石刚到连队,每天清晨起来除了迅速收拾好自己的服装被褥外,还得向长官尽“忠诚”,干些打洗脸水和擦皮鞋等低三下四的活儿,待遇极其低下。
当时蒋介石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洗刷拖炮的马匹,因为当时的主要动力是马匹、炮车等这些笨重的机械全凭马匹牲畜来运输转移,所以对马匹的照料要求是很高的。
蒋介石每每洗了脸后,官长就带他到马厩去擦马,要从马蹄、马腿擦到马背,经过马背擦到马头、马尾。大概经过一小时,将马的浑身擦热了,马的血脉流通了,而蒋介石也早已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了。等到擦完了马之后,再将它牵到厩外雪地里马槽去饮水和喂料。直到马喂好了,才能回营房去吃早饭。到了傍晚,再要同样地到马厩去擦马一次,然后才吃晚饭,蒋介石就这样咬着牙齿坚持着。
以“粗粮”著称的日本军队伙食在质和量方面,也都让蒋介石大吃一惊。每人每餐只许吃一碗米饭,每星期要吃几餐麦饭。菜的方面有时是三片咸萝卜,有时是一块咸鱼,只有星期日才能吃到一点豆腐青菜和肉片。无论你吃饱吃不饱,都是不允许有回头饭的。
蒋介石在入伍最初的半月之内,仅凭这点杂食肯定是吃不饱的,再加上任务繁重,所以肚子里常常饥饿。大概过了两周的时间,蒋介石竟感不到饥饿了。他已经适应了。
地位的低下,生活的清贫,环境的恶劣,水土的不服,这就是蒋介石在高田军营生活的真实写照。或许这种恶劣的生存条件在当时的许多人看来,不算是相当的糟糕,尤其是把这些情况与中国的饥饿和政治腐朽加以对比的时候。蒋介石当时好像也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生存条件的低劣和清苦,对起居饮食也并不在意,相反,他持有年轻人固有的热情和为理想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积极在调整自己,磨炼自己,为自己打气加油。
大雪纷扬,天气寒冷,蒋介石也像不少日本人那样,用雪擦身和洗冷水澡。蒋介石认为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身体开始强健起来。他自己说到:“好的身体,天生我的只有二分,其余七分全靠锻炼。”任务繁重卑微,人不如马,蒋介石在耻辱中磨炼自身意志,以苦为乐,达到了较高的思想境界,日后,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