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第140章 帕金森病 (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0章 帕金森病 (1)(1 / 3)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中老年人较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好发于40~70岁之间,发病高峰在60岁左右,60岁以上人口的患病率约为1%;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主要病理变化为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变性,残存神经细胞内出现Lewy小体,它的主要表现是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缓慢及姿势障碍等。可通过CT、MRI、PET、SPECT检查协助诊断。本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多数为原发,或继发于温热病、痹证、中毒、颅脑外伤及脑瘤等其他疾病之后,一般很难治愈,预后较差,甚至患病终身。随着病情进展,晚期则可出现精神症状如抑郁、焦虑、痴呆、便秘等,若不积极治疗,将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最后常继发其他感染而死亡。

帕金森病属中医“颤证”、“颤振”、“振掉”、“内风”、“痉病”等范畴。

(病因病机)

1.年老体虚“人年四十,阴气自半”,加之劳顿、色欲之消耗,致阴精虚少,形体衰败,出现筋脉失养,肌肉拘挛,发为震颤、僵直。

2.五志过极五志过极均能化火,木火太盛而克脾土,脾为四肢之本,故可见四肢颤动;木火上冲则头摇。肝木克脾土,痰湿内生,阻碍经络,发为颤证。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而致血瘀,痰瘀互结,更加重病情。

3.劳倦、思虑过度心脾受损,气血不足,不能荣养四肢,血虚动风,震颤乃作。

4.久病及肾年高多病久病,穷必及肾,肝肾交亏,精血俱耗,筋脉不舒,则拘急时作。

总之,本病病位在肝、肾,涉及心、脾。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即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虚;风、痰、瘀为标实。本虚标实互相影响,导致本病缠绵难愈。

(诊断要点)本病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指征较少,容易误诊,应详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体格检查,注意有无体征。Jankovic认为即使是有经验的神经科医师,也会出现误诊,误诊率约为25%。因此凡是在中年以上出现原因不明,逐渐起病的动作缓慢,表情淡漠,肌张力增高,行走时上肢前后摆动减少或消失者,或走路缓慢,则需考虑本病的可能。

1.肢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或迟缓。

2.肌张力增高。

3.面具脸,慌张步态,姿势异常。

4.症状进行性加重。

5.辅助检查。部分患者脑电图见有异常,多呈弥漫性波活动的广泛性轻至中度异常。颅脑CT除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外,无其他特征性改变。脑脊液检查在少数患者中可有轻微蛋白升高。

(辨证施治)本病早期阶段,本虚不太突出,主要是痰瘀阻滞,风火相煽,以涤痰、降火、息风为治疗大法。年老体弱,病程较长,本虚逐渐突出,治以滋补肝肾,补气养血,调理阴阳,佐以息风通络。但由于本病病因复杂,虚实夹杂,证型错综,故分型切忌拘泥,治法最重变通,常多法兼用。

1.肝肾阴虚,肝风内动,筋脉失养证

主症:双上肢不自主抖动,头昏,肢体活动减少,走路慌张不稳,少寐多梦,口干,纳食正常,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活血通络,息风止颤。

方药:定颤汤加减。天麻10g,川芎10g,白僵蚕10g,怀牛膝10g,枸杞子10g,当归12g,钩藤15g,制首乌15g,山茱萸15g,白芍20g,伸筋草20g,生牡蛎30g,葛根30g,生龙骨30g。

加减:兼痰浊者,加石菖蒲10g,胆南星10g;兼瘀血者,加全蝎6g,地龙10g,鸡血藤30g;肾阳虚衰者,加制附子6g,干姜3g,鹿角胶15g冲服,其中制附子需先煎1小时以上。

2.肝肾不足,阴虚动风证

主症:肌肉拘急,肢体颤动幅度、程度较重,情绪激动时加剧,常兼动作迟缓、头目眩晕、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腿软、肢体麻木,老年人可兼见呆傻健忘、动作笨拙等症,舌体偏瘦,舌质暗红少苔,脉细弦或沉细弦。

治法:滋肾柔肝,育阴息风。

方药:大定风珠合杞菊地黄丸加减。龟甲(先煎)15g,鳖甲(先煎)15g,牡蛎(先煎)20g,石决明(先煎)15g,天麻15g,钩藤(后下)15g,枸杞子10g,菊花10g,鸡子黄1个,阿胶(烊化)10g,熟地黄24g,山茱萸18g,麦冬15g,山药20g,杜仲10g,桑寄生15g,白芍10g,五味子8g,丹参15g,陈皮10g,甘草8g。

加减:若震颤较著者加白蒺藜10g,羚羊角粉(代)(冲服)3g;头晕、虚烦、失眠者可加炒栀子10g,淡竹叶10g,夜交藤30g;纳呆腹满者可加砂仁6g,鸡内金30g;大便溏薄、舌质淡、脉细者加党参10g,白术10g;大便干结艰涩者可酌加玄参10g,火麻仁10g;病程较长而舌色暗者加赤芍10g,桃仁10g,益母草1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