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第133章 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可在短期内恢复 (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3章 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可在短期内恢复 (2)(1 / 3)

6.灸法取穴:百会、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操作:用艾灸行雀啄灸,每次选用2~4穴,每穴每次5~10分钟,每日灸1~2次。

7.眼针主穴:上焦、下焦。治法:主穴均取,以患侧为主,可根据情况配合健侧。先用点眼棒或三棱针柄在眼周眶区的范围内,轻轻按压穴区,以出现酸、麻、胀、重或发热、发凉及有舒适感处作为刺激点。针刺时,以左手指压眼球,使眼眶皮肤绷紧,右手持32号5分毫针,轻轻刺入,在经区界限内沿皮直刺或横刺,不用手法。根据症情,顺着眼针经穴分布顺序进针为补,反之为泻,留针5~15分钟,每日1次。

(按摩)先按患者肩颈部和头脸部,再按背腰部,最后按上下肢和胸腹部。按摩力度先轻后重,循序渐进。操作:每日可按摩1次,每次按1小时。发病1个星期内患者取仰卧位进行按摩,头部和上身比下肢稍高;以后可取仰卧、侧卧、坐位。按摩头颈部时,可用手指拿捏患者肩颈部的斜方肌和相关的督脉、膀胱经、大肠经、三焦经等;用手指按摩患者肩颈部的肌肉和天柱、哑门、风池、肩井、廉泉等穴;用手指按揉患者头脸部的肌肉和百会、囟会、印堂、太阳、人中等穴。按摩背腰部时,用手指或掌根揉按患者背腰部的竖脊肌、腰方肌、脊柱和相关的督脉、膀胱经等。按摩上肢时,用手指拿捏、揉按患者患侧上肢的肌肉和天府、曲泽、手三里、外关、内关、合谷等穴。按摩下肢时,用手指拿捏揉按患者患侧下肢的肌肉和血海、足三里、委中、涌泉等穴。按摩胸部时,揉按患者胸腹部的肌肉和华盖、玉堂、膻中、中脘、天枢、气海等穴。

(名医临证经验)

1.王永炎化痰通腑饮治疗中风痰热腑实。

方药组成:全瓜蒌30g,胆南星10g,生大黄10g,芒硝(兑服)30g。

功效:化痰通腑。

主治:中风痰热腑实证。症见口眼斜、偏身麻木、半身不遂,兼有大便燥结,腑气不通,舌红苔黄腻,脉滑实。

方解: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生大黄、芒硝清热通腑,全方简练,味专力宏,共达清上泻下之功。

2.苏路侠中风回春灵治疗中风肝肾亏虚,痰瘀闭阻。

方药组成:熟地黄20g,山茱萸、巴戟天、肉苁蓉、石斛、远志、茯苓、五味子各15g,僵蚕、全蝎各10g,胆南星、天竺黄、石菖蒲、郁金各12g。

功效:滋阴温肾,开窍化痰。

主治:中风肝肾亏虚,痰瘀闭阻型。

方解:熟地黄、山茱萸、巴戟天、肉苁蓉滋阴温肾;远志、茯苓、胆南星、天竺黄、石菖蒲、郁金化痰开窍;僵蚕、全蝎化瘀。意在补肾以治虚、固本可培元、化痰祛瘀以通络、祛邪可扶正。

3.李斯炽玉竹钩藤方治疗中风病肝阳化风型。

方药组成:丹参12g,玉竹12g,女贞子12g,生牡蛎12g,钩藤12g,竹茹12g,白芍15g,麦冬20g,茯神20g,柏子仁20g,知母20g,远志20g,石菖蒲20g,甘草3g。

功效:滋阴息风。

主治:中风病肝阳化风证。

方解:玉竹、生牡蛎、麦冬、知母滋阴息风;钩藤、白芍助息风之功;辅以化痰之品防滋腻太过;兼以养心安神。内风明显者,加钩藤6g(共18g),菊花15g;内热便秘者,加生地黄15g,玄参10g;心烦而悸者,加黄芩10g,麦冬15g,珍珠母9g。

4.杨百茀通脉汤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型。

方药组成:黄芪30g,当归15g,白芍15g,生地黄15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牡丹皮10g,桂枝10g,茯苓10g。

功效:益气活血,逐瘀通络。

主治:中风病气虚血瘀型。

方解:黄芪益气活血,桃红四物养血活血,桂枝温经通脉,助活血之功,兼用牡丹皮、茯苓清热祛湿化痰。气虚甚者,加党参15g,丹参15g;血瘀甚者,加莪术10g,水蛭9g,鸡血藤15g;头昏者,加菊花15g,蔓荆子15g;女贞子15g;痰阻风动者,加天麻15g,钩藤5g。

5.高辉远复脑愈风汤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痰浊内阻型。

方药组成:生黄芪20g,赤芍10g,防风10g,当归10g,川芎10g,地龙10g,红花10g,石菖蒲10g,远志10g,胆南星8g,全蝎5g,络石藤15g。

功效:补气活血,涤痰通络。

主治:中风病气虚血瘀,痰浊内阻型。

方解:生黄芪补气活血;当归、赤芍、红花、川芎行气活血;石菖蒲、远志、胆南星化痰;地龙、全蝎、络石藤活血通络;血瘀甚者,加桃仁15g,丹参15g;气虚甚者,加人参15g,党参15g;脂痰寒化者,加桂枝15g;痰化热者,加黄连10g,法半夏15g。

6.何筱仙通脉汤治缺血中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