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第132章 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可在短期内恢复 (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2章 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可在短期内恢复 (1)(1 / 3)

(辨证施治)缺血性中风多以中经络为主,急性期多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等证,亦可由痰热内盛,壅闭心神转化为中脏腑,恢复期多见气虚血瘀,阴虚风动证。临床上与出血性中风没有绝对的界限,应随机把握。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或伴麻木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g,栀子9g,黄芩9g,杜仲9g,益母草9g,桑寄生9g,夜交藤9g,朱茯神9g,川牛膝12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8g。

加减:夹有痰浊、胸闷、恶心、苔腻者,加陈胆星 9g,郁金 9g化痰开郁;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代)9g,夏枯草 9g清肝息风;腿足重滞者,加杜仲 9g,寄生 9g补益肝肾。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

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真方白丸子加减。南星(生用)10g,白附子10g,川乌头(去皮、脐)3g,半夏(好白者水浸洗过)9g。

加减:语言不清者,加石菖蒲10g、远志9g祛痰宣窍;痰瘀交阻,舌暗紫有瘀点,瘀斑,脉细涩者,可酌加丹参 9g,桃仁 9g,红花 6g,地龙 9g,赤芍 9g等活血化瘀。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主症:半身不遂,舌强语謇或不语,口眼斜,偏身麻木,口黏痰多,腹胀便秘,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腻或黄厚燥,脉弦滑。

治法:通腑泻热,化痰理气。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天南星9g,瓜蒌15g,大黄6g,芒硝30g,甘草6g。

加减:热象明显者加黄芩、山栀各10g;津亏者加生地黄、麦冬各15g;不语者加郁金、石菖蒲各10g。

4.气虚血瘀证

主症:肢体不遂,软弱无力,形体肥胖,气短声低,面色萎黄,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苔薄厚,脉细弱或沉弱。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120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3g,川芎3g,红花3g,桃仁3g。

加减:血虚甚者,加枸杞子15g,首乌藤15g以补血;肢冷,阳失温煦者,加桂枝6g温经通脉;腰膝酸软者,加川断10g,桑寄生10g,杜仲10g以壮筋骨,强腰膝。

5.阴虚风动证

主症: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膝酸腿软;舌红,苔黄,脉弦细而数或弦滑。

治法:滋阴潜阳,镇肝息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g,生赭石30g,川楝子6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甲15g,生杭白芍、玄参、天冬各15g,生麦芽、茵陈各6g,甘草4.5g。

加减:面红口干,眩晕,舌红少苔者,加珍珠母30g,夏枯草30g;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30g;痰多者,加胆南星10g;大便不实者,去龟甲15g,赭石30g,加赤石脂15g。

6.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证

主症:手足麻木,肌肤不仁或突然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肌体拘急,关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弦或弦细。

治法:祛风通络,养血和营。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川芎6g,独活6g,当归6g,白芍6g,石膏6g,甘草6g,秦艽9g,羌活3g,防风3g,白芷3g,黄芩3g,白术3g,茯苓3g,生地黄3g,熟地黄3g,细辛2g。

加减:若仅见口眼斜而无半身不遂等症者,可用牵正散加荆芥、防风、白芷;兼表热者,加金银花、连翘、薄荷;必要时,加红花以活血化瘀。

7.痰热内闭清窍证

主症:突然昏仆,口噤目张,气粗息高;或两手握固;或躁扰不宁,口眼斜,半身不遂,昏不知人,颜面潮红,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首先灌服(或鼻饲)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辛凉开窍,继以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代)(研末,冲服)3g,桑根白皮15g,木通6g,旋覆花10g,葳蕤10g,升麻15g,茯神(去木)10g,柴胡10g,薄荷10g。

加减:风火激荡较剧,去柴胡、薄荷,加牛膝15g,竹沥10g,天竺黄10g,石菖蒲10g;必要时送服猴枣散;便结加大黄3g。

8.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