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疾病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由于体内缺少铁质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贫血。这种贫血的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典型病例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型。本病是贫血中常见类型,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在生育年龄妇女(特别是孕妇)和婴幼儿中这种贫血的发病率很高。主要的危险因素是月经期妇女月经过多,青少年营养因素,中老年缺铁性贫血患者应警惕消化道恶性肿瘤。在钩虫病流行地区如桑、棉、麻种植地区,缺铁性贫血不但多见,而且贫血程度也较重。临床可做血象、骨髓象及铁的相关检查协助诊断。本病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治愈率为80%。
缺铁性贫血属于中医“虚劳”、“虚损”、“萎黄”、“黄肿”和“黄胖”等范畴。
(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或长期饥饿,少食节食,生化乏源;或嗜欲偏食,营养不均,日久均可致脾胃功能衰弱,气血亏虚,脏腑失养,出现面色萎黄、毛发枯槁等诸多亏虚劳损等血劳的证候。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有“是故多食碱,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剧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2.失血过多吐血、黑粪或便血治不及时,或久治不愈,或产后失血,调护不当,或崩漏等均可致失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互为滋养。血失过多,除血虚之外,日久还可致气失所养,最终导致气血两虚之证。
3.久病体虚各种慢性疾病,久治未愈,或治不及时,致气血亏耗,一者损及后天脾胃,脾胃虚弱而生化乏源;二者损及先天,致肾虚精亏,精血同源,肾虚精亏则无以化生血液,精血同亏。
4.虫积各种寄生虫,特别是钩虫,虫积日久,直接损伤脾胃,同时又可大量吸吮人体精微,扰乱肠胃功能,导致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而成血劳之病。
5.瘀血内阻久病不愈,瘀血内生,所谓“病久必瘀”。瘀血内阻,则新血不生,致气血亏虚而为血劳。
本病的关键是脾胃虚弱。因胃主受纳,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早在《内经》中即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的记载。若脾胃功能健旺,即使有少量失血,也能通过脾胃生化而生血,使血得到及时的补充。上述的各种病因,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一方面胃不能受纳腐熟水谷,为脾的运化作准备,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水谷化生乏源;另一方面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脾胃功能失调,使化生的精微物质不能运转。最终导致气血生化乏源而发展成为本病。本病一般以虚为本,临床亦以虚证居多,但虫积所致者可表现为虚实夹杂。病久生瘀,或因瘀致虚,同样属虚实夹杂之证。
(诊断要点)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Hb)男性<120g\/L,女性<110g\/L,孕妇<100g\/L;MCV<80fl,MCH<26pg,MCHC<0.31。
2.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及临床表现。
3.血清铁<10.7μmol\/L(60μg\/dl),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360μg\/dl)。
4.运铁蛋白饱和度<0.15。
5.骨髓细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15%。
6.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50μg\/dl)。
7.血清铁蛋白(SF)<14μg\/L。
8.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第1项和第2~8项中任何两项以上者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辨证施治)本病辨证首当明辨虚实、标本之主次。根据临床实际,大致可分为脾胃虚弱、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虫寄肠胃四个类型。治以健脾和胃、气血双补、滋补肝肾、化湿杀虫为基本原则。
1.脾胃虚弱证
主症:面色萎黄或白,口唇色淡,爪甲无泽,四肢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恶心呕吐,舌质淡,苔薄腻,脉细弱。
治法: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5g,黄芪15g,法半夏10g,陈皮6g,木香5g(后下),砂仁6g(后下),鸡内金15g,神曲10g,当归10g。
加减:如腹泻便溏者加薏苡仁15g,怀山药12g;恶心欲吐者加竹茹10g,生姜10g,降逆和胃止呕;伴畏寒肢冷者可加制附子12g(先煎),炮姜6g,以温阳祛寒;如伴消瘦、口干唇燥、手足心烦热者,上方去陈皮、法半夏加石斛、芡实健脾养阴;若伴长期低热不退,属“脾虚发热”,上方合补中益气丸。
2.气血两亏证
主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