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穴位注射双侧足三里、肾俞、血海或三阴交,各穴位交替使用。药物常选以下几种。
(1)当归注射液2~4ml穴位注射,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兼血瘀者。
(2)丹参注射液2~4ml穴位注射,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兼血瘀者。
3.电针将一电极置于一侧肾俞穴,另一极置于同侧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穴、公孙等穴,通以3~8V感应电,每次15~30秒,反复3次。
4.耳针取穴:肾、脾、肺、三焦、内分泌、脑、神门、膀胱、胃、腹及敏感点。每次选3~4穴,中等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两耳交替使用。
5.皮肤针疗法慢性肾炎取穴:腰、骶、下腹部、大腿内侧。用七星针自上而下叩打,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隔日1次。
6.灸法取穴:①肾俞、三焦俞、脾俞。②气海、关元、水分。每穴3~5壮,或用艾条灸,两组穴交替使用。
(按摩)取穴:三焦俞、肾俞、膀胱俞、腰俞、脾俞、水分、中脘、中极、气海、大赫、复溜。手法:搓法、擦法、点法、按法、拿法、揉法。操作:①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站其旁,先用双手掌轻揉腹部,再拿揉腹肌数遍,然后用拇指点按水分、中脘、中极、气海、大赫,由轻到重,以适为度,然后用双手点复溜,以上手法施术时间20分钟。②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站其旁,用双手拇指分别点按三焦俞、肾俞、脾俞,各半分钟,然后用掌根搓擦腰背部数遍,以有热为度。施术时间20分钟。随症加减:水湿浸渍型加百会、至阳、腰俞、长强、照海等穴。脾阳不运加命门、关元、三阴交、太白等穴。肾阳虚衰型加命门、白环俞、太溪、水泉、至阳、照海。③注意事项:手法切忌过猛,取穴要准确。
(饮食疗法)
1.野鸭1只(去毛开膛除去内脏),剥皮大蒜瓣数个填入鸭腹内,煮熟,食肉饮汤。2日食1只,连服数只。
2.鲫鱼(去鳞及内脏)1~2条,灯心草7~8根,加水同煮取汁,再与米同煮为粥服食。
3.黄芪15~30g,赤小豆30g,莲子肉15~30g,砂仁3~6g,葱白1茎,生姜3片,鲤鱼1条。药鱼同煮,不放盐,吃鱼喝汤。
4.桑椹60g,薏苡仁30g,枸杞子15g,文火煎煮,入粳米适量,煮粥服。
(名医临证经验)
1.马骥离明肾气汤治慢性肾炎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
方药组成:制附子10~25g,嫩桂枝15~20g,生地黄25g,山茱萸12g,炒山药15~25g,炒白术15g,白茯苓25~50g,盐泽泻20g,车前子25~50g,巴戟天20g,生黄芪25~50g。
功效: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主治:慢性肾炎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
方解:本方中附子、桂枝、巴戟天、白术温补脾肾;地黄、山茱萸、山药、黄芪补脾肾之精气;茯苓、泽泻、车前子补肾利水。共奏温补脾肾、利水消肿之功。若腹水阴肿,肿势较甚,减地黄、山茱萸,合牡蛎泽泻散加减,或并服利水胶囊(醋制商陆、牵牛子、车前子),亦可加地肤子、郁李仁、大腹皮以逐水湿;若气短、胸闷不得卧,乃水湿犯肺,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肺利水;若呕恶不食,湿浊内盛,可加半夏、藿香、佩兰化浊降逆;若水肿反复发作,舌质紫淡,可加丹参、桃仁、益母草、泽兰叶化瘀利水。
2.叶景华慢肾方治慢性肾炎肾虚湿热瘀阻滞证。
方药组成:鹿衔草30g,楮实子15g,牛膝15g,金雀根30g,黄柏10g,半枝莲30g,益母草30g,菝葜30g,徐长卿30g,白茅根30g。另服肿节风5片(1日3次)。
功效:益肾清利,活血祛风。
主治:慢性肾炎辨证属于肾虚湿热瘀阻滞,风邪入络者,症见浮肿,小便短少,腰酸痛,乏力,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细或弦,尿化验有蛋白、红细胞。
方解:鹿衔草既有益肾之功又有活血祛风作用;楮实子益肾可治水肿胀满;牛膝益肾治腰膝酸痛;黄柏、白茅根、半枝莲以清热凉血利水;金雀根活血并有祛风之功;益母草活血化瘀利水;徐长卿、菝葜有祛风利湿之功;肿节风有祛风活血解毒作用。诸药协同,共奏益肾清利、活血祛风之功。
3.时振声滋肾化瘀清利汤治慢性肾炎阴虚内热、迫血妄行证。
方药组成:女贞子10g,墨旱莲10g,白花蛇舌草15g,生侧柏15g,马鞭草15g,大、小蓟各30g,益母草30g,白茅根30g,石韦30g。
功效:滋肾化瘀,凉血止血。
主治:各种肾小球肾炎伴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同时可见手足心热,口干喜饮,大便偏干,小便黄赤,脉象弦细,舌红或黯红等属阴虚内热、迫血妄行者。
方解:本方由二至丸加味组成。以二至丸滋养肾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