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是胆囊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急性胆囊炎是外科领域中常见的急腹症,包括结石性胆囊炎与非结石性胆囊炎两大类,其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占炎性急腹症的第二位,临床表现为发热、右上腹痛和压痛,恶心、呕吐,轻度黄疸和血白细胞增多;慢性胆囊炎系慢性胆囊炎症性病变,大多为慢性胆石性胆囊炎,多慢性起病,也可以由急性胆囊炎迁延而来,多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放射至右肩胛区,嗳气、饱胀,不能耐受油腻食物,右上腹压痛等,慢性胆囊炎具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胆道梗阻和继发感染是胆囊炎发生的机制和主要过程。本病多发生于35岁以上病人,尤以女性发病率为高,男女之比约为1∶4,随着近些年来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本病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特别是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往往发病急,并发症多,且易慢性化,严重影响健康。
急、慢性胆囊炎各有特点,临床上应仔细分辨,需做详细的体格检查,并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B超、腹部CT,等等,为确定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必要时可选择手术治疗。本病一般预后良好,经治疗可以缓解和痊愈。急性胆囊炎属外科范畴,采取手术治疗较多,故本节重点针对慢性胆囊炎。
胆囊炎属于中医“胁痛”、“黄疸”、“肝胀”、“胆胀”、“腹痛”等范畴。
(病因病机)胆为六腑之一,隶属于奇恒之府,内藏洁净之液,即胆汁,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肝胆互为表里,二者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胆汁的正常排泄有赖于肝气的疏泻正常,胆液经胆道排入肠中,助脾胃腐熟消化水谷。若因饮食偏嗜,忧思暴怒,外感湿热,虚损劳倦,胆石等原因导致胆腑气机郁滞,或郁而化火,胆液失于通降即可发生本病。
1.情志失调肝胆同主疏泄,性喜畅达,能疏利气机,使人体气血运行保持畅通无阻。胆汁的分泌、输送、贮存、排泄,亦因之而正常进行。忧则气郁,思则气结,怒则气逆,情志致病,主要引起五脏的气机失调,故情志致病最容易影响肝胆的疏泄功能。
2.饮食不节若饥饱失常,暴饮暴食,或五味偏嗜,过食肥甘厚味,酗酒过度,或恣食辛辣煎炒等物,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浊内生,困阻气机,久遏蕴化为热,湿热熏蒸肝胆,肝失疏泄,则胆汁排泄不畅而发病。
3.外邪侵袭外感湿热之邪入侵入人体,内阻中焦,郁而不达,使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阻于肝胆,使肝胆失于疏泄。或循少阳、厥阴经络入胆道,影响胆汁疏泄,即可发病。外邪之中,胆道疾病与湿热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亦说:“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身目俱黄”。
4.蛔虫上扰蛔虫为人体寄生虫之一,具有喜温喜暖,畏寒怕热,性动好窜的特性。进食生冷不洁之物,则可能发生肠蛔虫病,成为胆道蛔虫病的原发疾病。宿有蛔虫寄生肠道,若寒温不适,脾胃功能失调,蛔虫上窜,钻入胆道,肝胆气机郁闭,不通则痛,发生胆道蛔虫症。若失治误治,虫滞胆道,可产生湿热、火毒及砂石等一系列并发症。
5.劳力过度久病或劳欲过度,精血亏损,肝中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胆腑失和而致胆胀。劳心过度多致少寐多梦,易醒而不能熟睡,心肾不交,火不能降,进而导致肝胆气机升降失司。《素问·奇病论》说:“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逆而口为之苦”劳力过度使气血运行紊乱,气机升降失司而致本病发作。
综上所述,本病的形成,主要是气滞、湿热、胆石、瘀血等导致胆腑气郁,胆液失于通降。在脏腑关系上除胆腑本身病变外,常与肝、脾、胃有密切关系。若日久不愈,反复发作,邪伤正气,正气日虚,加之邪恋不去,痰浊湿热,损伤脾胃,脾胃生化不足,正气愈虚,最后可致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的正虚邪实之候。
(诊断要点)胆囊炎的诊断主要依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
1.持续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或伴右肩胛区疼痛。
2.有恶心、嗳气、泛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
3.病程长,病程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
4.胆囊区有轻度压痛或叩击痛,Murphy征阳性。
5.B超可见胆囊壁毛糙增厚,胆囊缩小或变形,或可见胆囊结石。
6.胆囊造影可见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收缩功能不良,或胆囊显影淡薄,或可见胆囊结石。
7.十二指肠引流可发现胆汁内有胆固醇结晶,胆红素钙沉淀,被胆汁黄染的脓细胞、华支睾吸虫卵、梨形鞭毛虫滋养体等。
8.纤维腹腔镜检查发现胆囊失去光滑、透亮和天蓝色的外观,变为灰白色,并有胆囊缩小和明显粘连。
(辨证施治)胆囊炎病位在胆,其病机变化及病理因素的产生与肝、脾、胃密切相关,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