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第52章 上消化道出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2章 上消化道出血(1 / 3)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及胰腺和胆道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此范围,其中以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最为常见。临床症状的轻重取决于出血量、失血的速度、出血前身体的健康状况及血红蛋白量。少量出血(24小时<500ml),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头晕、心慌;中量出血(24小时为500~1000ml),血压在90mmHg,呕血伴黑粪;重度出血(24小时为1500ml),血压<90mmHg,有休克,如心率加速,肢冷,出汗,面色苍白,烦躁不安,昏厥;致死性出血24小时>2000ml。

溃疡病出血常有饥饿性上腹部疼痛及泛酸史,出血前疼痛加重,出血后疼痛消失;而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常有肝硬化症状及体征,以突然大量呕吐鲜红色血液,出血后脾缩小为特点等,临证时需加以区别。呕血的颜色取决于出血量多少与在胃内停留时间的长短,既可呈鲜红或暗红色,亦可呈咖啡色或黑色。可根据症状与体征,胃、肠镜检查、X线检查等诊断。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中医“呕血”、“便血”等范畴。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与外感病邪、饮食不节、情志不和、劳倦过度、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上述病因可导致火热炽盛,迫血妄行;或气逆血瘀,血不循经;或脾虚不能统血,而造成吐血和黑粪。其病理基础是络伤血溢。

1.热伤胃络郁怒伤肝,疏泄失常,气郁化火,横逆犯胃,灼伤胃脉,血不循经,冲逆而产生吐血;或因外感风热燥火之阳邪、或风寒之邪郁而化热,热伤营血,气血沸腾,邪热迫血妄行,血随胃气上逆而吐血;或饮食不节,如饮酒过度,或过食酸辣煎炸之品,均可导致热蕴胃肠,或燥热伤阴,虚火扰动血络,血因火动而产生出血。

2.脾虚不摄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血循行于脉道。若劳倦过度,食滞伤胃,或肝病、胃病日久导致脾胃虚弱,统摄无权,则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或上逆而呕血,或下注而成黑粪等。

3.胃络瘀阻肝主藏血,性喜条达疏泄,若肝病日久迁延不愈,则见气滞与血瘀,造成瘀血阻络,血行失常;或因胃病反复不愈,久病入络,从而使血不循经而外溢。

4.气随血脱久病不愈,累体虚弱,突发出血,量多病重,阳气虚衰,险象丛生而致本证。

总之,本病多因胃热伤络、脾虚不摄、胃络瘀阻等导致血不循经而外溢,若血随气火上逆,从口而出,则为呕血;血随胃气下降入肠道,随便而出,则大便黑色;如失血引起气血不足,则见神疲乏力,头晕心悸等,若出血量大可致气随血脱,见昏厥、汗出肢冷等危症。

(诊断要点)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一般不困难,一旦确定诊断后,应对出血量进行估计,并积极寻找出血的病因、部位。特别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上消化道出血诊断的确立根据呕血、黑粪的临床特征性表现,结合呕吐物或黑粪隐血试验呈强阳性,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下降的实验室证据,临床基本可作出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2.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早期识别对大量呕血或持续黑粪,或粪便呈暗红色者确诊较容易,而少部分患者因出血速度快,可在呕血与黑粪前即出现晕厥及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征象,应与其他可产生急性循环衰竭的疾病(如中毒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宫外孕破裂及内脏破裂等内出血)进行鉴别。及时进行肛门指检,可较早发现尚未排出的黑粪,有助于早期诊断。

3.出血部位与病因的诊断过去病史、症状与体征可为出血的病因提供重要线索,但确诊出血的原因与部位需靠器械检查。

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胃镜检查在直视下顺序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直至降段,从而判断出血病变的部位、病因及出血情况,必要时取活检进一步明确诊断。检查多主张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称急诊胃镜检查。若患者有胃镜检查禁忌证或不愿进行胃镜检查,或经胃镜检查出血原因不明,疑病变在十二指肠降段以下小肠段,可进行胃肠钡剂造影、小肠灌钡造影检查。

4.出血程度的估计临床上对出血量的精确估计比较困难,根据临床研究,成人每日消化道出血量达5ml时,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每日出血量达50~100ml,即可出现黑粪;胃内储积血量在250~300ml,可导致呕血。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因轻度血容量减少可很快被肝脾贮血和组织液所补充,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当出血量超过500ml,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头昏、心悸、乏力、心动过速和血压偏低等;短期内出血量超过1000ml,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呕血与黑粪分别混有胃内容物与粪便,因此不能根据呕血与黑粪的频度与量对出血量作出精确的估计。患者的血常规检验包括血红蛋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