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g,每日2次。
(中成药治疗)
1.保和丸每次6~9g,每日2次,适用于饮食停滞之胃炎。
2.香砂六君子丸每次6~9g,每日3次,适用于胃气虚弱之胃炎。
3.香砂养胃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肝胃不和型。
4.气滞胃痛冲剂每次10g,每日3次,适用于肝胃不和型。
5.良附丸每次3~6g,每日2次,适用于寒邪犯胃之胃炎。
6.温胃舒胶囊每日2次,每次3粒,适用于寒邪犯胃之胃炎。
7.阴虚胃痛冲剂每次1袋,每日3次,适用于胃阴虚之胃炎。
8.胃乃安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适用于胃络瘀阻之慢性胃炎。
9.三九胃泰冲剂每次1~2袋,每日2~4次,适用于脾胃湿热型。
10.胃复春片每次4片,每日3次,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11.胃苏冲剂每次15g,每日3次,适用于气滞型慢型。
12.胃康灵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饭后服用,适用于肝气犯胃型慢型。
(外用药治疗)
1.吴萸葱姜糊吴茱萸30g,葱、姜各少许。将吴茱萸炒,与葱、姜共捣如糊状,敷于脐部。适用于脾胃寒邪犯胃之急性胃炎。
2.仙人掌外敷将适量仙人掌去刺捣烂,纱布包裹,敷于脐周,胶布固定,每日1次。适用于湿热中阻之急性胃炎。
3.姜艾茴香膏艾叶、小茴香各15g,生姜适量。将艾叶、小茴香研末,取适量生姜捣汁与面粉和成糊膏状,贴于脐部,胶布固定。每日1~2次,10日为1个疗程,休息5日后再作1个疗程。适用于脾胃虚弱之慢性胃炎。
4.和胃止痛散姜半夏10g,白术30g,白芍30g,佛手花30g。用手帕做成小袋,将药物全部纳入袋中,放入冷水浸湿,然后放在炉上隔水蒸10分钟取出,先用一块毛巾盖于药袋外部,防太热烫伤皮肤,稍冷却即可将药袋放置肚脐部(神阙穴)。令患者静卧半小时1次,敷2次,每日换药袋1个,3个月为1个疗程。起和胃止痛功效。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5.炒栀子、附片各等量。将上两味药共研为极细,取药粉适量以白酒调成糊状,于睡前敷贴于膻中穴上,再用纱布绷好,次日取下。主治胃脘痛属寒证者。
6.生姜90g,面粉适量,鸡蛋清3个。先将生姜捣烂,然后和面粉拌匀,再加入鸡蛋清炒热,然后外敷于疼痛处。
(针灸治疗)
1.体针
取穴:主穴取足三里、内关、中脘、阳陵泉、胃俞。肝胃不和加期门、肝俞、胆俞、太冲、行间;脾胃虚弱或虚寒加脾俞、胃俞、气海、三阴交;胃阴不足加幽门、三阴交、章门、太溪;胃热夹滞加下脘、天枢、内庭。
针法:主穴每次选取2~3穴,备用穴按型或按主要症状选用。肝胃不和者,用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法,留针15~20分钟;脾胃虚弱者,先施以紧按慢提补法,然后在针柄上插以2cm长之艾条温针,留针30分钟;脾胃虚寒者行烧山火补法(即三提一退,徐进疾出,反复多次直至产生热感,要求插针时重而快,提针慢而轻)留针15分钟,再隔姜灸3~7壮;胃阴不足者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7天。
2.穴位注射
(1)徐长卿液注射:取穴右足三里、右胆囊穴,或左足三里、左胆囊穴,两组交替使用。每次每穴注射徐长卿2ml(含生药4g),每星期3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星期共治3个疗程。
(2)当归液注射: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用5%当归液注射液2ml,加1%普鲁卡因注射液2ml,分别注入中脘、内关、足三里穴,左右两侧交替使用,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艾灸
取穴: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梁门。
用法:用灸条温和灸法,每日1次,每次5~1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施灸时艾条点燃距皮肤2~3cm,徐徐熏烤,注意调节施灸距离,防止烫伤。亦可用隔姜灸法:鲜生姜切成3~4mm厚的姜片,并针刺许多小孔,上置大小适中的艾炷,点燃施灸。穴位同上。
4.耳压疗法
取穴:主穴为胃、脾、皮质下、十二指肠、交感;配穴为恼怒配肝,呕恶嗳气配任,痛剧配神门。每次主穴用3个,配穴用1~2个。
用法:找敏感点并粘贴固定王不留行。每日每穴按压5次,每次4分钟,隔天粘贴1次,10次为1个疗程。另外还可以香桂活血膏、关节止痛膏(剪成4cm×6cm长方形)贴在相应耳穴上,通过药性渗透发挥治疗作用。
5.皮内针疗法皮内针疗法是针刺留针方法的发展,应用特制的小针固定于穴位皮内或皮下并给予较长时间埋藏,可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