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第30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2 / 2)

湖北中医杂志,2002,24(11):9]

13.益气逐瘀汤党参30g,生黄芪30g,炒枣仁30g,全瓜蒌30g,赤芍15g,苦参15g,白芍15g,川芎20g,丹参30g,郁金10g,三七粉(冲服)3g,延胡索10g,泽泻 10g,生楂片24g,磁石24g,干荷叶15g。[杜庆娥工企医刊,2003,16(6):65]

14.心痛宁汤党参15g,黄芪15g,桂枝6g,水蛭6g,三七6g,柏子仁10g,茯苓12g,玉竹10g,炙甘草10g,淫羊藿12g,当归10g,延胡索10g。主治: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卢健棋北京中医,2004,23(2):88]

15.参芪桃红四物散党参15g,生黄芪30g,桃仁12g,红花8g,生地黄12g,当归8g,降香6g,地鳖虫、郁金各10g,益母草12g,五味子10g,麦冬8g,生甘草3g。[班建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4(1):6]

(临证体会)中医认为,冠心病基本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气虚、阳虚、阴虚、血虚,是发病的主因;标实是气滞、血瘀、痰湿、郁火,是发病的关键。而五脏的虚损即心、肝、脾、肺、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导致心痹的发生。中医标本兼治,从益气、温阳、养阴、补血、理气、活血、化痰、祛湿等方面进行治疗,多靶点、多种方法结合治疗冠心病,取得了较好疗效。而现代临床及药理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冠心病的预防、缓解、改善症状、减少复发、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1.辨证上要分清虚实标本辨证治疗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冠心病有很多证候表现,因此亦有很多证型。该病是一种本虚标实的病证。本虚有心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心阳不振等差异;标实则有心脉瘀阻、寒凝心脉、痰浊闭阻等不同。冠心病发作时以标实为主,在缓解期则以本虚为主。在这些标实证中以心脉瘀阻为最常见、最基本的证型,在本虚证中则以心气阴虚为最常见。对于临床不典型胸闷、胸痛等症状或者证候不典型而无法确定其证型者,则可参照这种基本证型进行处理。本虚与标实是密切相关的,平素心阳不振的病人,冠心病发作时每表现为“寒凝心脉”。临证所见有以一种证型相见者,亦有以两种或多种证型混合出现者,应结合临床征象加以辨证。

2.发作期治标为主,缓解期治本为主在冠心病的辨证治疗中,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在发作期以实证为多,治疗以活血化瘀、化痰泄浊、疏通心脉为主,但因本病均以年老体弱者居多,其脏腑功能失调,且患病日久,心气易受其累,心气不足,帅血无力,血脉涩滞,以至瘀血、痰浊阻遏。因此,亦要注意补养心气,通补兼施。缓解期应以益气养阴、补益肝肾、温助心阳等治疗以固根本,防止复发。

治疗心痛贵在神速,通常采用针灸法或选择中药气雾剂(宽胸气雾剂等)、舌下含化剂(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或注射剂(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毛冬青注射液等)进行治疗,以求迅速缓解。缓解之后再用生脉散、人参汤、参芪地黄汤等补益方剂以调和阴阳,补益脏腑以固根本。

3.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目前,对于冠心病的治疗,西医药已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治疗体系。但是,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化痰药能改善冠心病患者异常的甲皱微循环;益气温阳、活血祛痰药能降低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血液黏滞性和红细胞电泳时间;益气活血化瘀、芳香温通药能改善冠心病患者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性。多种中药有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如赤芍、牡丹皮、当归、益母草、川芎、五灵脂等;而丹参、红花、桃仁、刘寄奴、鸡血藤等尚有降低心肌氧耗量的作用;赤芍、当归可增加心输出量,红花、丹参、苏木、川芎等尚可减慢心率。通过上述这些综合作用可以减轻心肌缺血、损伤,预防坏死的发生。

4.中医药干预对于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通过医疗干预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同时,使患者得到更好的生存质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对于冠心病患者通过现代医学介入治疗,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命周期及生活质量,但同时术后的相关并发症及术后再狭窄等问题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中医药在防治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临床研究发现:通过中医药以益气养阴为法,发挥中医药优势,在围手术期干预,可改善患者心功能,稳定心肌细胞,增强抵抗力,降低手术风险,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获得良好远期预后。

中医药对冠心病尤其是心绞痛发作的治疗具有一定疗效,但是,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充分的客观指标,对冠心病的常见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采用单一中医药治疗仍有一定困难。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