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第17章 结核性胸膜炎 (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章 结核性胸膜炎 (2)(1 / 3)

1.患者坐位,以指推、拿、点、按法施于定喘、肺俞、中府、大椎、太渊、尺泽等穴,各1~2分钟。

2.从背部大椎以下至至阳,及其两旁足太阳经循行部位施推法10分钟。

3.在前胸锁骨下至第10肋施以横擦法,在上肢手太阴经施以擦法。

适用于各类型胸膜炎引起的胁痛。

(名医临证经验)

1.施今墨五子悬饮汤治疗胸膜炎胸腔积液。

方药组成:冬瓜子(打碎)30g,甜瓜子(打碎)30g,冬葵子30g,车前子(包煎)30g,桔梗9g,枳壳9g,杏仁9g,桃仁15g,薤白10g,旋覆花(包煎)10g,柴胡3g。

功效:行气利水。

主治:咳嗽,气促,胸闷,纳呆,舌淡,苔腻,脉细弱。

方解:冬瓜子、甜瓜子、冬葵子清肺化痰利湿;葶苈子、车前子泻肺化痰利水;桔梗宣肺升提利水;枳壳理气宽胸;杏仁宣肺行气;薤白通阳活血,止痛行气;旋覆花温宣降气,利胸胁水饮。

2.焦树德源堤归壑汤治疗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

方药组成:全瓜蒌30g,川椒目6~9g,杏仁9g,枳壳9g,广橘红9g,茯苓15~25g,冬瓜皮30g,淡猪苓15g,车前子(布包)9~15g,泽泻12g,桂枝5g。

功效:逐饮泻浊,宣通理气。

主治:胸闷气促,动则加重,咳嗽,纳呆,舌淡苔白,脉沉弦。

方解:《金匮要略》痰饮篇中有“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的记载;《诸病源候论》中也有“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府,结而成痰”的说法。一般来说,痰饮源于肾,动于脾,贮于肺,治疗痰饮要从肺、脾、肾入手。治肺是“导水必自高源”,治脾是“筑以防堤”,治肾是“使水归其壑”。所以要顺气、化湿、利水。对于水饮结积久者,还要兼用消饮破痰之剂攻之。前人有“治饮之法,顺气为先,分导次之。气顺则津液流通,痰饮运下,自小便而出”的经验。又有“及其结而成坚癖,则兼以消痰破饮之剂以攻之”的主张。《金匮要略》中虽有治悬饮的“十枣汤”,但因其药有毒性,攻力猛峻,不适于常服及体弱者。为此焦老结合其多年临床经验,参考《医醇义》椒目瓜蒌汤方,加重其用量增减其药味,组成源堤归壑汤。方中用川椒目、瓜蒌、葶苈子、桑白皮,逐水消饮;以杏仁、枳壳、橘红,顺气、降逆、化痰;茯苓、冬瓜皮,利湿健脾;又以泽泻、猪苓、车前子,导水下行自小便而出。《金匮要略》中指出,治疗痰饮“当以温药和之”,故又加桂枝助阳化气以导利水饮从膀胱气化而出。

3.李学铭抗渗胸汤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方药组成:藤梨根60g,盐肤木30g,天葵子15g,浙贝母12g,桃仁10g,旋覆花12g,丝瓜络12g,生姜3片,大枣10枚。

功效:清热散结,活血通络,行气化痰。

主治:胸胁疼痛,胸闷不舒,咳嗽气促,咯黄痰或黄白痰,胸胁部胀满,舌暗,苔腻,边有瘀斑,脉弦涩。

方解:藤梨根清热解毒,祛风化痰,利尿;盐肤木清热凉血,化痰止咳;天葵子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三药合用具有消炎症、减少胸膜渗出之功能;浙贝母清热化痰,开郁散结;桃仁活血祛瘀;旋覆花降气化痰利水;丝瓜络通络活血,四药合用,共奏化痰、祛瘀、舒络之功。

4.张景青消饮汤治疗难治性结核性胸膜炎。

方药组成:黄芪30g,半夏曲15g,冬瓜子30g,茯苓20g,白术15g,甘草6g,葶苈子20g,大枣10枚,青橘叶15g,赤芍20g,桂枝10g,白芥子15g,干姜5g。

功效:温脾益肺,利水消饮。

主治:咳嗽,咯白痰,气紧,动则加重,乏力,纳呆,舌淡,苔白微腻,脉沉。

方解:黄芪、白术补益脾肺;冬瓜子、茯苓、半夏曲渗湿利水;葶苈子泻肺利水;赤芍、青橘叶理气血,活血化瘀;干姜、桂枝温阳利湿;大枣、甘草缓和药性,调和诸药。

(临床精选)

1.芥葶二丑汤白芥子10g,葶苈子10g,牵牛子6g,丝瓜络10g,白术10g,茯苓10g,橘红10g,半夏10g,冬瓜仁15g,冬瓜皮10g,甘草6g,三棱10g,莪术10g 。主治:结核性胸膜炎。[高翔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2):159]

2.理气活血汤太子参20~30g,陈皮、枳壳、香附、川楝子、川芎、红花、桔梗各10g,当归、赤芍、桃仁各15g,甘草6g。主治:结核性胸膜粘连增厚。[郭建国,等临床军医杂志,2005,12(33):6]

3.渗饮汤白术20g, 白芍20g, 桑白皮15g, 地骨皮15g,黄芩15g,柴胡10g,杏仁15g,瓜蒌15g,桔梗15g,薏苡仁20g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