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血缘
大殿之中,气氛凝重,沉默中唯余远处铜壶滴漏之声。“你知道,你是谁么?”
皇帝声音沉稳,透过帷幕而来的目光,如有实质。目光所及之处,一位年轻人静立于殿中,面如冠玉,身姿挺拔,不卑不亢。他身着绯色官服,腰束玉带,双手垂于两侧,目光平视,眸中波澜不惊。“我是陛下的臣子。”
皇帝轻哼一声,不做回应。
答得倒挺妙的,既不算答错,还避重就轻,能继续做一个不知情的局外人他朝身旁的大总管使了个眼色。
大总管忙携着一纸口供记录,走下殿去,递给蔺昭淮。上面记录着,方才那个老妇人所言之词。
蔺昭淮虽早就知晓上书内容,但还是拿起仔细浏览。在此期间,上方没有声音,唯有沉甸甸的目光,一直落在他身上。皇帝并非今日才知此讯,也并非,今日才见到蔺昭淮此人。但他还是觉得……很怪异。
这居然是他的儿子。
早在蔺昭淮作为太子楚衡的伴读时,他就按流程,将蔺昭淮的来历,查过一遍。
当然,不会查得过于详细。
皇帝知晓,他不被蔺家夫妇待见,吃的苦头应该不少。他能从一个受着虐待的少年,成长为如今……独当一面的朝臣,一路上绝对经历过诸多苦难。但与他何干?
这不过是一个外人。日后,应该会成为他儿子一柄趁手的利器。也就仅此而已了。
然而,这柄利器居然成为了…他的另一个儿子。从一把器物到一个人的转变,不可谓不大。直到如今,他都未能完全接受。皇帝得知此事的时间,并不早。
大概在两三年前,他才开始怀疑嘉淳公主的身世,后来逐渐确定。本想直接处置了她,结果好巧不巧,他发现了她的另一重利用价值。故而顺水推舟,将她一步步捧上去,最后给太子做筏子。至于被她取代的那个孩……
皇帝并未多伤感,他甚至不愿让这个人一一他的亲生孩子,过早出现打乱他的计划。
线索很少,皇帝也不急,因此迟迟没有结果。直到今年,嘉淳公主的事宜进展得差不多了,皇帝才开始加大人手寻找。结果嘉淳公主自己沉不住气,先一步露出马脚。嘉淳公主从前就不是个善人,她暗杀的人、行刺的人并不少,皇帝原本未加怀疑。可她被太子阻挠,行刺之举接连数月,还不死心。皇帝又不是瞎子,自然对这些小动作一清二楚。那他便要好生见见,这位…嘉淳公主的眼中钉、肉中刺。金陵之行,蔺昭淮本就给皇帝留下了一些好印象,加之嘉淳公主的举动……皇帝开始频繁召见他,派给他任务。
之后,皇帝便愈发笃定他的猜想了。
“看完了?”
“是的,陛下。”
蔺昭淮将纸页还给太监,随即望向上首的皇帝。他眸中有惊愕,但不多。其实,方才经历过滴血认亲那一幕,他就该有些想法了,如今只是验证而已。
蔺昭淮的举动,很符合皇帝的预料。
“还叫朕′陛下′?不跟着太子他们,叫一声'父皇?”皇帝似笑非笑,看上去态度随和。
“臣不敢。"他低下头,声音拘谨。
皇帝闻言,也不逼他,很是理解地颔首:“也罢,眼下你乍然得知此消息,而且还没名没分的,确实不该这般称呼朕。”若是蔺昭淮方才,就跟着皇帝的话,称呼他为“父皇”,那皇帝就要怀疑,他是不是早就知情了。
虽然蔺昭淮早些知情与晚些知情,并无太大差别。但他知情,却自作聪明地装傻,终究会在皇帝心里留下一根刺。
皇帝淡然道:“刚才朕的话,你应该听清楚了,出于皇室颜面,朕不会将此事公之于众。但是,这不代表朕会亏待你。”“后面找个时机,朕会认你为义子,如何?”皇帝语气不徐不疾,好似他的提议,很讲道理:“恰巧你“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加之,你与太子乃总角之交,亲如兄弟,朕认你为义子,不算失礼。”原来这种事情,皇帝还要先考虑失礼与否,若是失礼……皇帝甚至可能连义子,都不会认。
不过,蔺昭淮对他这样的决定,并不意外。他撩起衣摆,跪地行礼:“臣不胜荣幸,叩谢圣上隆恩。”但他行的礼,不是臣拜君之礼,而是子拜父之礼。“起来吧,"皇帝对他这样识趣的态度,很是满意,“稍后,朕会派礼部的人,给你准备赐姓、封王、迁府的事宜。”皇帝说的不是“改姓”,而是“赐姓”。
改姓乃是一个家族,经过深思熟虑后才敢有的举动,甚至可以代表着一个家族改认祖宗的意志。
而赐姓,只是皇帝赐予部分臣民的殊荣,历朝历代皆有之,与一个家族的祖宗传承,并无关系。
而且,皇帝口中的封王,定然指的不是亲王,而是郡王,甚至更低。蔺昭淮面上波澜不惊,但手指微微攥紧,方才起身的动作,也有些僵硬。皇帝一看,心中不屑,年轻人果然还是沉不住气。此举,确实是他亏欠自己的亲生儿子,何况,蔺昭淮还算是他的嫡子。蔺昭淮心中不平,实属应该。
不知为何,皇帝见他这样沉不住气的举动,在不屑的同时,对他的戒备也放下了些。
哪怕蔺昭淮在朝中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