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都市言情>官场如剧场:川戏> 第五场 好戏连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场 好戏连台(1 / 3)

第五场 好戏连台

按农村的习俗。过年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小年开始。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闹元宵之后才算过完的。直到城里大街小巷春节时悬挂的大红灯笼已经蒙上了轻尘的时候。乡间的农舍院坝依旧流连着悠长淳厚的喜庆气息。

腊月将至。家家户户争相宰杀了一只两只三只不等的过年猪。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吃起了鲜肉肘子、肚腑杂碎、“血旺儿汤”和用柏丫锯末熏得焦黄奇香的腊肉香肠。水磨的乳白色米浆粉团包上芝麻馅或玫瑰馅、桂花馅、豆沙馅、猪肉馅。搓出了一颗颗溜圆匀净的汤圆。煮进锅里。又舀到了馋得迫不及待的孩子们碗中。一笼笼冻粑、叶儿粑、枕头粑出了蒸笼。翻倒晾散到桌面、竹盖儿上。腾腾的热气带着油腥和甜香弥漫开來。小贩们挑着担子。敲着铁片。走乡串户地叫卖手工制做的“麻糖”(麦芽糖)、米花糖、糖葫芦、麻花儿。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和叮叮当当的敲击铁片声清脆而悠扬。

玉屏镇今年的年味儿比往年來得更早和持久:离春节还有20來天呢。县川剧团下乡巡演來了。

清源县川剧团始建于1962年。“文革”中曾改做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70年代中后期又重新恢复为川剧团。那时。只要贴出演出海报和剧照。剧场里一天连演几场都是场场被观众挤满。

县川剧团除了演出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等传统剧目外。还编排推出过新剧《荷花仙女》。并赴静江参加了全省文艺调演。捧回了一等奖奖牌。对一个县级文艺团体來说。获得这样的殊荣相当不容易。也是绝无仅有的。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娱乐方式越來越多。进入90年代后。川剧演出市场大幅萎缩。剧场里看戏的人稀稀拉拉。经常面临观众不及演员多的尴尬。再也难寻往日观众打拥堂的辉煌景象了。

经过改制分流的变革后。川剧团状况仍然沒有大的起色。举步维艰。出路迷茫。要不是县上每年给予几十万元的财政补贴。川剧团恐怕早就散伙了。

宁帆上任县委宣传部部长后。在县委常委会上作了关于川剧团工作的情况汇报:“川剧是庆川的代表性戏曲剧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跟京剧一样。都是我国宝贵的传统艺术。川剧拥有上千剧目。其中的喜剧最受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川剧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还有变脸、吐火、藏刀、水袖、踢慧眼等多种特技表演。尤其是川剧变脸。更算得上是一门绝技。只要我们好好为川剧团搭建新戏台。老剧团就一定能焕发新活力。我们的眼光应当放长远些。”

田行健插话道:“看來。你很下了番功夫研究川剧哪。川剧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宝贝。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这个道理我们都明白。不过。还是要立足于县情啊。县上需要花钱的事情这么多。财政已经不堪重负了哇。你先说说。新戏台咋个搭法。”

宁帆说:“仅靠财政补贴支撑剧团运营肯定是行不通的。川剧团必须广开门路。闯出自己的新天地來。我们可以借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的方式。启动和组织赴农村基层演出的巡演活动。结合当前农村的民俗风貌。把政府工作、时事政策跟川剧艺术融合在一起。创作和演出一批精品节目。当然。要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适当收取下边一定的演出费用。县上再补贴一些。不然的话。这条路会越走越窄的。”

康濯表示赞同:“我看可以。这种送戏下乡、送文化下乡的演出方式能让川剧团焕发活力。贴近观众。群众也更加喜闻乐见。各乡镇群众要看演出。不用守着电视。在家门口就能看到鲜活的传统艺术。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将更加丰富。为了让节目更加丰富多彩。可以考虑以川剧团和川剧节目为主体。适当加入歌舞、相声、小品等表演形式。”

就在这次会上。县委、县政府做出决定:进一步大力扶持县川剧团的发展。并投资100多万元启动和组织为期一到两年的下乡巡演活动。弘扬川剧文化。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川剧团将赴全县268个行政村和65个社区巡回演出。首站就选在了玉屏镇。这样时间长、覆盖面广的全县性文艺巡演。在全省尚属首创。

早上10点。玉屏镇文化广场已是人流云集。除了新搭建起來的大舞台前后留下了一些空当外。广场其他地方包括边边角角都挤得水泄不通。从四面八方赶來的乡亲们扶老携幼。呼儿唤女。好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穿着一袭红色曳地长裙的女主持人从幕后款款走到了台前。台下的观众顿时安静下來。歌舞节目《好日子》给演出开了一个红红火火的头。接下來的“三句半”、小品等趣味节目让现场气氛越來越热烈。

洪阿发、杨红鹃穿着自己准备的演出服。表演黄梅戏《天仙配》的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两人一出场。未待开口。那作古正经的戏装和扮相先就把观众们逗乐了。“董永”一点都不在意台下的哄笑声。亮开嗓子高唱一句:“树上的鸟儿拽瞌睡”。“七仙女”随即含情脉脉地和唱:“绿水青山带笑颜”。 阿发接着变戏法一样从身上摸出一朵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