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需要的是胜利。只要胜利就好。
于是,颍川的那一幕剧情重新上演。
当夏侯惇来到黑山军大后方,即黑山军家眷所在地的时候,发现跟自己想象的情况差不多——时不时有巡逻队来回穿梭,警惕性很高。此时,对于夏侯惇而言,这是最好的攻击时刻——即便有巡逻队,但大部分都是手无寸铁的平民,他认定,这些人将不堪一击。然而,他终究不能发动进攻,原因很简单:曹操已经命令过了。
原来,曹操将夏侯惇召唤过去,一番耳语说的阴谋是这样的:黑山军知我前来,必会全力以赴,不会留下过多军队驻守家眷,所以,你进攻那里,取胜的机会必将大于八成。
而他之所以召唤曹仁,是在告诉他:当夏侯惇进攻开始时,你当外应,协助进行。
然后,曹操回到了自己的大本营——濮阳。
他感觉,这将是一次真正关乎自己命运的对决,他感觉,白绕这次,一定会来这里跟自己一决生死,不是他生,便是己死,一定!
天,快亮吧。
事实上,曹操的感觉是正确的,因为白绕确实不简单。
此人是从最底层的小兵干起,一路砍人,提着人头摸爬滚打出的经验,绝非普通纯粹靠关系走后门的人比得起的。
而且,就在曹操暂时离开濮阳,打算自己进攻其大后方的时候,白绕也想到了这个计策——进攻曹操的后方濮阳。
两个同时想到同样计策的将领,现在能比的不是谁的人多,而是速度——快一点,比对方更快一点,胜利的几率就会比对方多一点。
于是,白绕率领六千骑兵,不顾一切的向着濮阳进发了。
曹操彻夜未眠。
他倒不是担心自己留下的这点人手够不够,而是担心白绕不来。
夏侯惇已经准备就绪,曹仁业已埋伏妥当,只等他们之间约定的信号——火光了。这一切,曹操都知道,只是不知道白绕会不会来这里——与自己决一生死,或者活下去,创造一番声势,或者就此死去,归于永恒。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证明了曹操的担心纯属多余。
天,终于亮了起来。
望着天边渐起的鱼肚白,夏侯惇终于松了一口气,随即便开始紧张的部署。
凌晨,本就是万物开始复苏、复活的那一刻,当曹操下达军事围攻的那一刻,早已没了盎然的胜机,剩下的只是黎明之前那死一般的寂静。
当夏侯惇逼近黑山军后方的时候,却莫名的发现,留守后方的巡逻队早已不见,只剩下了几个老弱病残。
这些人本就不是为了玩命参加起义军的,但凡有口饭吃,没人愿意干这种随时丢命的活计。
所以,这些人本能的放下了自己的武器,并为自己的敌人——夏侯惇指明了自己人的去向——家眷帐房。
这些起义军,大都有家室,也大都是青壮力,正值燥火难耐的年纪,哪里顾得及巡逻?
这也正中了夏侯惇的下怀。
于是,夏侯惇几乎在没遇到任何反抗的情况下,将黑山军家眷全部俘虏,却没有杀掉,因为曹操命令他,这些人留着有用。
而黑山军将领,白绕等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
当他决定进攻濮阳的时候,已经慢了曹操一拍。不过没关系,现在追去还有胜利的可能。
只是,这种可能在一座桥前面,彻底变成了绝望。
说来,这还得怨白绕自己。
本身,这座桥就是在白绕自己的地盘之内,就在那天晚上,曹操挥军回濮阳的时候,遇到了这座桥。
也就是说,这座桥是通往濮阳的唯一通道。曹操自然察觉到了此处的关键所在,于是命人烧掉这座木桥——当然是在黑山军过了大半的情况下,并同时指示部将,堵住未过河的黑山军。
这个执行命令的人,也是位猛人——夏侯渊。
而当白绕率军走到这里的时候,也明显的感觉到了这座桥的关键性,为了彻底断绝曹操可能有援军的意外情况发生,他也决定烧掉这座桥。
只是,意外还是发生了。
正当白绕兴致勃勃的期待胜利的时候,对岸忽然出现了一彪人马,这正是夏侯渊率领的部队。
一时间,火箭、士兵、马匹纵横交错,战势乱得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
白绕军楞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直接冲了过去,打算鱼死网破。
有时候,鱼死是可能的,网破就别想了。
正当这些人走在(马匹欲火不前)木桥的正中时,由于木桥年久失修外加明火起燃,禁不起这些人的踩踏,于是,整座木桥忽然坍塌。
桥上,都是黑山军的部队。
不过万幸的是,主将白绕率领一小撮部队还是冲了过去。
不过,“万幸”这个主语,是相对于曹操来说的。
当白绕成功跨过早已倒塌的木桥时,还未来得及感谢上帝,便见到了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