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遭锺会构陷,为司马昭所杀。在哲学上,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对礼教表示憎恶。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鲁迅语》,《与山世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皆其代表作。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幽愤诗》较有名。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断言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善鼓琴,以弹奏《广陵散》著名,并曾作《琴赋》,对古琴奏法及表现力,作了细致生动的描写。有《嵇中散集》。
山涛(205--283)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字世源。喜爱老庄学说,为“竹林七贤”之一。与司马懿有亲戚关系,见懿与曹爽争权,隐居不问世事。司马师执魏政,始出仕。入晋,任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右仆射等职。选用人才,都亲作评论,当时号为“山公启事”。本与嵇康交游,既为官,乃欲引康出任尚书吏部郎,康遂致书绝交。原有集,已佚,今有辑本。
向秀(约227--272)魏晋之际哲学家、文学家。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为《庄子》作注,“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名教”与“自然”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逍遥”,但“君臣上下”亦皆出于“天理自然”,故不能因要求“逍遥”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三国主要战役
190讨伐董卓出师有名且兵多势众,但最终还是落得让后世耻笑的结局。
200官渡之战袁绍的优柔寡断葬送了自己,也成就了曹操的一番事业。
208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经典,是后人品味三国文化最为津津乐道之处。
211刘备取蜀站稳脚跟的刘备朝着隆中三分天下的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
217攻取汉中汉中是进兵巴蜀必经之地,是关系益州存亡的要地。
219荆州混战荆州要地势必还要有一场恶战,结果以东吴全面获胜告终。
221夷陵之战刘备的冲动使得刚刚渐入佳境的蜀汉元气大伤。
225南中平叛七擒七纵充分展现了诸葛亮政治与军事相结合的战争艺术。
228孔明北伐诸多因素注定北伐的失败。这之后蜀国也走上灭亡的道路。
263魏灭蜀汉虽有大将军姜维的拼死抵抗,但最终也无法挽救蜀的灭亡。
280晋灭东吴腐败的吴政权已无法进行有效的抵抗,百年三国终归一统。
三国--一个应当诅咒的时代
文艺作品中的三国,似乎是一个英雄辈出,壮怀激烈的时代。然而《三国食货志》用无可辩驳的史料,让人们看到,真实的三国,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人民境遇特别悲惨,社会大倒退的黑暗时期。原因是中枢腐败,社会贫富悬殊,妖人借机蛊惑人心,起兵作乱,军阀趁势割据,野心家争当皇帝,打来打去,百姓大遭其殃。这里仅将自己在编读中的感受随记於此。
(一)看到了一个露骨吃人的时期
汉桓帝永寿三年(157),中国有1067万多户,5648万多人;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三国复归一统,经过一百二十三年,中国人口不仅没孳长,而且减少了约4000万,只有1616万多人了。而此时蜀汉降魏已十六年,魏吴之间也未曾大战,人口尚有所恢复;三国鼎立相峙时期的人口,还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人到哪里去了?
一是各路诸侯混战不休,相互吞并,最后形成魏蜀吴三家鼎足而立,仍是甲兵相向,无有宁日。盖强者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弱者宁为鸡口,不为牛后,都非通过武力解决不可。袁曹官渡之战,曹操一方斩首七万馀级。杀人三千,自伤八百,那时是大刀长矛,常需短兵相接,曹军伤亡,亦可想见。至于赤壁之战,曹军损折,更是数以万计。不过如仅沙场杀戮,即使相互统统杀光,也不过减少一百多万,老百姓倒可得以安宁。被杀掉的,更多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在《三国食货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董卓派遣军队到老百姓正在赶会的阳城,把聚集在那里的男子的统统砍头,驾着死者的车子和牛,将抢劫来妇女财物装载上车,把砍下的头颅也挂在车辕上,喊着万岁的口号驱车回到洛阳,说是讨贼获得的战利品,然后把这些头颅烧掉,抢来的妇女被分配给这些士兵为婢妾。反对董卓的曹操,也不少杀老百姓,曾经在泗水坑杀男女数万口,尸体把河道都堵塞了。他进攻徐州被陶谦的军队阻挡,前进不得,便南向攻占了几个县,把那里的居民都杀了,作到鸡犬不留。仅仅是杀,人口还减少不了那么多。更多的人是饿死和病死了。饿急了,人吃人,而且不是一次两次。一起两起。按照《三国志》中董卓传的记载: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