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参与镇压黄巾起义,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诱降青州黄巾军,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以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今湖北武昌西)。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其为武帝。在位崇尚刑名,抑制豪强,并能破除世族门第观念,“用人唯才”,罗致中下层人物。为解决军需,于北方实行屯田,兴修水利,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精研兵法,曾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诸篇,以乐府旧题,抒发个人政治怀抱,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社会苦难也有所反映。散文亦清峻质朴。遗著《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曹丕(187--226)即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公元220年至226年在位。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曹操次子。**,袭位为魏王,行九品中正制。不久代汉称帝,都洛阳,国号魏。爱好文学,多与同时文人交往。其诗多反映贵族生活和感情,形式上则颇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也较细致;《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是我国较早的文学批评著作。有《魏文帝集》。
曹植(192--232)三国魏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早年以才学为曹操所喜,一度将立为太子。后曹丕、曹?相继为帝,遭受猜忌,郁郁而死。诗歌以五言为主,词采华茂。前期多描写贵族游乐生活和应酬赠答之作,也有反映汉末军阀割据混战所造成的社会动乱之作;后期诸诗,则表现其受压抑的遭遇和苦闷心情。也善辞赋,《洛神赋》尤为著名。原有集,已散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曹?(205--239)即魏明帝。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曹丕之子。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之“三祖”,文学成就不及操、丕。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馀首。
吴质(177--230)三国魏文学家。字季重,济阴(郡治今山东定陶西北)人。建安中为朝歌长,迁元城令,以文学受知于曹丕。入魏,官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入为侍中,封列侯。作品存世者不多,有书笺三首,收于《文选》;诗一首,见《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注。
缪袭(186--245)三国魏文学家。字熙伯,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官至尚书光禄勋。与仲长统友善,多撰述。其《魏鼓吹曲》十二首,大都为歌颂曹操功业之作。原有集,已失传。
应璩(190--252)三国魏文学家。字休琏,汝南(郡治今河南汝南东南)人。应?(德琏)之弟。官至侍中。博学工文,善为书奏。其诗语言通俗,今存《百一诗》等数篇,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应休琏集》。
何晏(?-249)三国魏玄学家。字平叔。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何进之孙,曾随母为曹操收养。少以才秀知名,娶魏公主。累官尚书,典选举。“美姿仪,面至白”,人称“傅粉何郎”。后因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其“好老庄言”,和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日事清谈,成为一时风气。曾称“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主张“君主无为,大臣专政”,其实欲为曹爽一派门阀士族争夺政权寻找理论根据。能诗赋。《景福殿赋》描写宫殿建筑,旨在颂扬魏明帝曹?。所著有《道德论》、《无名论》、《无为论》、《论语集解》等。
阮籍(210--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阮?之子。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性孤傲,蔑视礼教,尝以“白眼”看待“礼俗之士”。后因与当权的司马氏集团不合,日醉于酒,变为“口不臧否人物”,以便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哲学上以为“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达庄论》);又谓:“道者,法自然而为化,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通老论》)。主张“在上而不凌乎下,处卑而不犯乎贵”。其诗长于五言,《咏怀》八十馀首,嗟生忧时,苦闷彷徨,对当时黑暗现实多所讥刺,而辞语隐约。又工文。《大人先生传》、《达庄论》俱有名于世。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阮步兵集》。
嵇康(224--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因声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