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任务,异国选夫> 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的生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的生活(3 / 4)

个人公平,一些参与者缺乏为自己决定负责任的能力和觉悟……”

箫小杞拧着眉,握着笔的手有点生疼,“教授,这样说,不公平,我们学习法律难道不是为了正义吗?不是为了能帮助他人吗?教授,有时我会为自己新养成的思维感到高兴,它让我抑制住最初冲动下,也许偏颇的下意识反应,但有时我也不禁惴惴不安,在陷入‘如果……就’,‘也许’等等严谨的思维天网之后,我发现这和当初吸引大家来到法学院的志向渐行渐远,好看的小说:。”

“这是正常的反应萧小姐,对正义的热枕,对公平的追求,帮助他人的决心,当你闯入法学院时,你满怀赤子之心和雄心壮志,期待着帮助他人,为公共利益努力奋斗,让更多的穷困大众能收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渐渐开始思忖还是先在大规模的律师事务所做一份报酬颇丰的工作,至少先赚第一桶金,或者作为暂时过渡到挣到能把法学院学费还清就收手。”

“难道所有人都无法逃过这样的命运吗?”

“当然能,只要你毕业后不从事律师这个职业。”威尔森教授带着自以为的幽默说道。

箫小杞这之后再没去上过任何一节法学院的课。

……

这之后,箫小杞每天都在享受着久违的大学生活,没有了任务的束缚,她每天过得如鱼得水,和同学在课后讨论,与教授在课堂上激辩,她交了很多的朋友,休息日走遍整个亚特兰大只为了找到合适的材料做课题,她的生活前所未有的充实,感觉每天都有新的乐子。

其实箫小杞总结出来的小经验就是,跟着德国人黑法国,如果有法国人在场就黑英国,如果不巧正好有英国人,就一起黑美国,反正美国人常识差,也听不懂你在黑他。

某天西班牙课上,一群亚洲人里,插进来个巴西白人同学,箫小杞立刻印象流地想到巴西的足球、桑巴和BOSSA,NOVA音乐,试图拿这些做敲门砖,跟他开聊。

无奈该同学憨厚地表示,不看足球,不懂桑巴,BOSSA,NOVA?不知道。

他这样一说,一个迷恋小野丽莎的日本姑娘急了,赶紧报小野丽莎的名字,日本巴西混血的歌手,听过吗?巴西同学泰然自若地摇头,没有没有。

众人面面相觑,若非不好意思,几乎忍不住再问一遍:“您真是巴西人吗?”

这当然是的,只是和众人想像里的不同罢了。

不只如此,各国人民在一起瞎聊时,就需要不断的解释和澄清,箫小杞跟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来的同学聊,人家也会承认对法国的了解其实也就是卢浮宫,葡萄酒和铁塔,而且会告诉箫小杞《六人行》里头的美国特别假,看个乐子就行了。

箫小杞跟泰国同学聊起来,人家相信《还珠格格》是中国最好的电视剧,《赤壁》是中国最好的电影。

每个愿意和箫小杞聊到德国的法国同学,都一定会翻来覆去说德国人身上都是酸菜熏肠味儿;班上的韩国同学,每天被跳着骑马舞的其他同班追问《江南STYLE》MV里的景象是不是典型韩国风味,人家惊惶地摇头;日本同学说她爸爸是画画的,不不,不是画漫画和浮世绘的,好看的小说:!真的不是!最后,被问到是否“越剧更接近花腔女高音而京剧更接近次女高音”时,箫小杞觉得自己完全词穷,嘴张了几次,满脑子词绞在一起,句子都凑不起来。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LOGO时代里,会习惯将那些遥远,璀璨而举世皆知的LOGO到处贴,所以大多数时候,人们生活在一个想像中的世界。

一个法国人都生活在铁塔下并且浪漫香粉,巴西人都在海滩边踢足球,印度人随时随地都坐着大象吃咖喱,西班牙人一天到晚边看斗牛边看海鲜饭的世界,但实际并非如此。

当然,这毛病全世界的人都在犯,意大利人写过许多马可·波罗的小说,所有涉及中国的细节,看着都像港片里摘来,又像《图兰朵》歌剧,看着有许多中国意象,比如花园,绢册,碗筷,木结构建筑,但细品一下,才觉得都是《功夫熊猫》,许多人所共知的中国元素堆垒,但终究不是中国的。

又偏偏这个世界大得无边无际,所以无论哪个国家的人,都常会忽视近在咫尺的事物,所以,跟美国人聊天时,会发现他们并不都对白宫,奥巴马,自由女神,好莱坞,布兰妮的绯闻,梦露的大腿,纽约洋基棒球队感兴趣。

跟英国人聊天时,会发现他们也可能对莎士比亚一问三不知,并不人手一本《哈利·波特》,而且对伦敦奥运会和贝克汉姆也没有十足热情。

日本人并非人人都为江户时代和浮世绘自豪,或是衣橱里叠着和服,也并非人人都读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和村上春树。

跟法国人聊电影,说到伊莎贝拉·阿佳妮和苏菲·玛索这些女神级名字,再加几个让·雷诺,德帕迪约老戏骨时,他们也会点头,但没有他们想像中膜拜神灵的表情;反过来,跟法国人说中国电影,会发现能跨越障碍、让法国人听了就满脸“噢我明白了”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