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重返抗日战场> 183 醒狮低吼-蒙古草原剿匪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83 醒狮低吼-蒙古草原剿匪(1 / 3)

我军在占领蒙古的全境以后,陈长捷的“归绥方面军”全部进入蒙古境内,沿着苏蒙边境线建立了防御纵深,大批的装甲和骑兵部队部署在蒙古,并在库伦(乌兰巴托)机场驻有两个飞行大队。

东起我国东北地区的满洲里,西至我国新疆的阿勒泰地区,一千多公里的苏蒙边境线,建立起无数的边防哨所,我军先进的通讯装备将苏军的动向,随时报告至方面军司令部。

由于苏军驻扎的距边境线较近,在得到我军进入蒙古的消息后,基本上没有同我军发生大规模正面冲突,很快地撤回苏联境内。因此,郭景云的第15军和傅作义的第21军,除了部分兵力负责边境的守备外,抽调大量的力量在蒙古境内进行彻底地清剿,为我国打出一块稳定的战略缓冲地带,其他书友正在看:。凡是拒不投降继续抵抗的零星蒙古军队,以及形形色色的草原骑匪,都遭到了空前严厉地打击。

我军痛定思痛,决心彻底铲除分裂势力的生存土壤,消灭蒙古境内所有不安定的因素。将原蒙古部长会议的官员全部押解南京监禁,在居民聚集地散发传单和张贴告示,勒令蒙古人民军的军人在指定的时间内,到指定的地点集中缴械。

凡是按照我军要求,主动放下武器的蒙古军人,一律给予宽大优待,并在将来给予中国公民的待遇。凡是未能按照规定时间缴械的人员,在同我军遭遇后,我军仍然给予放下武器的机会劝降三次,敢于继续抵抗者将遭到被消灭的命运,我军将拒绝接受投降。由于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时间不长,再加上苏联被德国和倭国两面夹击,再也没有了昔日的强大和威风,接受强大而富裕的中国统治,对蒙古人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抵触,绝大部分的武装都主动向我军投诚。但是,也有少数政治色彩浓厚的土匪,无视我军的反复警告和规劝,仍然继续打家劫舍甚至袭击我军的小部队。

在我军收复了内蒙和东北之后,原来活动在这些地区的土匪部队,除了部分被我军剿灭和劝降解散以外,有相当一部分土匪过惯了无法无天,自由自在,不劳而获的生活,不愿走出山林务农。

但是又慑于我军无情的打击,所以跑到了蒙古境内。仅从中国境内过去的土匪就有,高特劳、秃喇嘛、阿迪亚、俄斯门都、钦牛扎木苏、撒格拉、小都楞、希日僧扎布等等,多达几十股的大小土匪,一时间蒙古成了土匪的天堂。在此,不能不提到倭国人留下的后遗症,早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数万白俄士兵逃入中国。很多白匪军被倭国人收买,为倭国人效命,其中最有名的是谢苗诺夫匪军和别什果夫部队。别什果夫早年追随谢苗诺夫,谢苗诺夫失败后,别什果夫逃窜到中国境内的额尔古纳地区,纠集部众组成了一支土匪军。别什果夫匪军在当地打家劫舍,无恶不作,曾经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额尔古纳惨案,甚至还准备乘宋庆龄访苏之际,刺杀中国“国母”。

在倭国关东军授意下,谢苗诺夫一伙向满洲里派遣职业杀手,准备在那里完成刺杀行动。幸好张学良等人预先得到了情报,及时派人搜捕杀手,才保证了宋庆龄的安全。九一八事变后,倭国关东军看到了别什果夫一伙的利用价值,拉拢他们为日军服务。

从1936年开始,倭国人着手组建白俄谋略部队,共有三支特种部队,这些部队对外统称为“浅野部队”,其中一支就是驻海拉尔的别什果夫部队。严格来说,别什果夫部队是一支特务部队,经常越境从事爆破、策反、暗杀等活动。别什果夫部队由日军小野少佐指挥,名义上隶属白俄伪军,实际上听命于关东军哈尔滨特务机关。它也是日军最早的非正式情报部队。

日军退出中国东北后,随同日军到苏联远东地区,并参加了同苏军的争夺战,渗透到苏军后方进行破坏活动。之后又窜入蒙古境内,在蒙古的中部和东部一方面继续为匪,一方面为日军收集苏蒙军队的情报,目前的人数大约有五百余人。

另一支土匪是矶野部队,约有700多人,他们全部为蒙古族骑兵。同样,为了策划侵略外蒙,倭国人招收了大批蒙古族骑兵,其中既有伪军“内蒙自治军”,也有关东军秘密组建的对外蒙谋略部队,他们成为关东军入侵外蒙的急先锋。关东军准备一旦入侵外蒙,就利用这支部队对外蒙实施特种作战。矶野部队一开始归伪满治安部指挥,也称第868部队,但实际上关东军直接指挥,番号为关东军第2游击队。然而,倭国关东军入侵蒙古的美梦,随着东北问题的解决也破灭了,矶野部队没有像别什果夫匪军那样,随同倭国关东军去苏联远东地区,乘着关东军混乱无暇顾及之时,拉到了蒙古的西部继续为非作歹。

也许有的看官会有疑问,蒙古大多为一望无际的草原或戈壁和沙漠,不适合隐蔽太多的人马,如果官军清剿土匪还不是易如反掌,怎么土匪都喜欢到那里呢?

其实,外蒙古的地理环境并非全是平原,西部、北部和中部多为山地,东部为丘陵平原,南部是戈壁沙漠。山地间多河流、湖泊,主要河流为色楞格河及其支流鄂尔浑河。境内有大小湖泊3000多个,总面积达1.5万余平方公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