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福看着对他傻笑的母亲,嘴里面酸酸的涩涩的,说不出一句话来,无言的母爱啊……
为了能够在这个时代蹦达,躺在床上的徐福需要整理思路!
这是一个疯狂的时代,因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战争,每时每刻都有人死去,每时每刻都有一个家庭为之破碎!
……
……
这是一个唯利是图的时代,为了利益,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
……
……
这是一个淳朴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百姓纯朴的令人发指,连到街上买一斤肉,都会多给你加上几根排骨和下水!
……
……
这是一个豪侠横行的时代,千里杀一人,血溅五步,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
……
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诸侯们相互割据争霸,把良心,礼乐给塞到了**子里面!
……
……
同时这也是一个矛盾的时代!
……
战国时期,全国的分裂割据政局继续发展,列国间兼併吞灭,逐渐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均势并立局面。
《战国策》叙录称当时“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五个千乘之国,别指鲁、卫、郑、宋、中山等五国,亦不过苟存于一时,终相继为强国吞并。这些国家,“谿异谷别,水绝山隔,各自治其境内,守其分地,握其权柄,擅其政令,下无方伯,上无天子,力征争权,胜者为右,恃连与国,约重致,剖信符,结远援,以守其国家,持其社稷”。
后来七个万乘之国中的东方六雄,最终也灭于西北雄国秦。
乱世,有“礼崩乐坏”的政治变革和“礼从宜,使从俗”的人文育成,社会的大动荡带来的社会构成反复组合,使社会生活习俗相应发生着深层次的推陈出新。
如浙江绍兴出土春秋晚期《徐尹鼎》铭云:“敬盟祀,纠建涂俗,以知恤辱”,可能是淮水流域徐人一支南迁附越后,申述要以故俗自承自律自新,说明战乱的人口流动,越地习俗引入了外来调节机制,可见当时形成的观念形态和处理方式上的随机应变“因民成俗”与社会的广纳开放性状。
当时的社会习俗,一方面是各地缘之间,对固有旧貌的历史传承和发扬,同时则又每受社会变革与地缘间交往交流而融会交合,发生种种变异,从而展现出一幅异彩纷呈与凝塑内蕴的历史场景。
……
……
礼的外部表现节仪,有吉、凶、宾、军、嘉的所谓“五礼”。又有冠、婚、丧、祭、相见、乡饮酒的“六礼”,荀子言“修六礼,明七教”,用六礼序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七大人伦关系。
徐福家干的了是这么个事儿!
谁家死个人,谁家娶个亲,大事小事儿都去凑一下,跳一场傩戏,以此为生!
因此其他人,看不起他家也是有原因的!
……
……
《仪礼》一书将礼分为冠、昏、丧、祭、乡、射、朝、聘等八纲,又以细篇叙其十七种具体节仪程式。另外还有所谓冠、昏、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等“九礼”之称③。礼,规约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祀神祭祖、社交待人、伦理公德乃至兵礼军训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这种泛礼主义,反映了春秋以来由社会变革所引起的人们立身处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转变。
如果把当时社会视为“礼治社会”,虽不免有把复杂社会现象简单化,但至少能道出中国古代社会确与社会学的“法理社会”是有一定距离的。
徐福家是术士,和这礼离不开,当然,你也不能够指望一个跳大神的,能有多么高深的文化知识!
……
……
俗的性质内涵与礼有些区别。《说文》:“俗,习也”。《释名》:“俗,欲也,俗人所欲也。”《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俗教安****不愉”,郑注:“俗谓土地所生习也。”
用今天的话说,俗指民间社会初无意识的便习事象,久行乃约定俗成,复又制约社会生活的实践形式。俗有相应的自然育成条件和平民性社会生活氛围,根源于民间习惯,故有称习俗。
古人有时也以“民俗”相称,《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管子正世》:“料事务,察民俗”,这里讲的民俗,无非指俗必借于一定的种族或民群,
事实上,春秋战国时各国统治者对俗的统整均有不同程度的重视,统整的手段是靠政教、公德原则和因地因民制宜的“化”,在尊重俗的大前提下用理性的礼乃至法进行“导”。
如《论语为政》说:“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墨子节葬下》说:“上以为政,下以为俗”,《左传》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