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天和道场> 第18章 18、涉及背景的讲课(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章 18、涉及背景的讲课(下)(1 / 2)

见到讲得差不多了,随后张易开始总结:“史书上说伏羲主要功绩有:

教民作网用于渔猎,大大地提高了当时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

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从母系变成父系,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

始造书契,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落后形式,这个相当了不起。东南群岛和东隐列岛,自从冰河期结束,被大海分开后,一万年都没有形成文字。

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修身理性,反其天真。

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

伏羲这个分而治之,沿袭三海地文明城邦制管理,城邦制管理是东南大陆上带到三海文明中的,还被苏美尔人带到中东,以后西方的城邦制管理是沿袭苏美尔人,这种管理制度是非常科学的,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现代社会都是这么治理的。

根据伏羲氏的功绩,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应该已经是文明社会了,不把虞夏文明上推到伏羲,是因为伏羲时候的文明是残缺的传承,是三海文明和虞夏文明之间的传递者。

到八千年前,海水一直淹没到夏津,三海地文明被全部淹没,迁徙人类文明在这个封闭环境里彻底交融,虞夏文明就始于此。

六千年前,炎帝部落在大江下游兴起。五千多年前,黄帝部落由大河上游兴起,取代炎帝成为天下共主,虞夏文明五千年的说法,是因为黄帝时期的文字,一直延续至今。之前的三海文明,同样有文字,却没有流传下来。

刚才我讲到虞夏文明,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发展的,除了东南沿海是大海隔绝,西北的大部分地区,一直是覆盖在冰盖下,直到四千多年前,才融化成高原湖泊。这个高原湖泊,就是传说中的西海。

四千多年前,西海忽然崩溃,地中海沿岸和虞夏同时发生大洪水,诺亚方舟和大禹治水是同一次的大洪水事件,都是指这次西海崩溃事件。

地中海大水只持续了一年不到,黑海沿岸被淹没了34年。虞夏祖先大部分生活在沿河的低洼处,一直到大禹凿通龙门,把大水引入大海,才消解这次大洪水,虞夏文明才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一直流传至今。

西海消失了,出现了广袤富饶的水草地,东西方民族迁徙这里,从狩猎,变成圈养牲畜,发展成游牧民族,最后通过战争相互交融,变成现在的国家,因此这个地区也是民族最多的地区。

虞夏文明灿烂的文化就是在重建、淹没的轮回中向前发展的,这也是虞夏民族的考古出现断代的原因。

张易没有停顿,接着平静的说:“刚才和大家提到,苏美尔人吧城邦制管理,带到西方去了,他同时带着去的还有农历。在西方公历出现之前,一直使用的同样是农历,只不过对他们来说,并不合适,才改掉的,因为农历是东方人观察天体,总结制定的。

大家都知道,200万年前,和20万年前,分别从非洲大地上走出两支人类,属于不同的人种,前一支人类被后一支人类取代。

《苏美尔王表》记载他们先前的朝代,都用sar和ner表示,sar代表3600年,ner代表600年,每个王权都是几万年。在大洪水之前,各王权统治时间相加,就有25万年以上。

他们就是下沉的东南古大陆原居民,他们记载的大洪水就是彗星撞击引起的全球海啸,也就是女娲造人前的大洪水。

苏美尔人把残缺文明不仅送到三海文明中,还送到中东两河流域,那里同样是大河入海口。

在虞夏大地,很多超过三十万年以上的旧石器遗址,都是上一支人类创造的,在和我们祖先竞争中,他们败了,他们的文明,却没有全部湮灭。

在古代记载里,这些文化传承,无法说清来源,最后都被依托到圣人身上,或者是从神仙那里获得的,用祥瑞迭兴,天授神物来概括。

伏羲根据河图洛书,发明了八卦,传说就是龙马负图而出。还有一个有趣的历史,黄帝求教于广成子的传说,是明确写在史书上的,黄帝跟广成子学了不少治国之策,还提到当时的广成子已经活了一千两百岁,是历史书瞎写的吗?”

张易考古所得,河图洛书,还有中医,历法等,都认为是下沉的东南古大陆文明残片,三海文明也主要是古大陆文明传承,包括现在修炼的功法,都应该是传承于东南古大陆。苏美尔人带到两河流域的,同样是东南古大陆文明,后来被完全毁灭了,虞夏文明却在残片基础上,发扬光大了,当然像中医和修炼,并没有得到完整传承。

只不过现在无法实地考证,这里又是政校课堂,不是考古研究,只能简略一说。加上正在修炼,对广成子一千二百岁深信不疑,上课时居然也随口拎出来。

忽然发现失口,立刻又拉回讲义:“说道黄帝,我们还有个称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