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天和道场> 第16章 16、涉及背景的讲课(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章 16、涉及背景的讲课(上)(1 / 2)

早上训练演员是业余工作,张易的主要工作是准备讲义,经过三周的准备,已经完成了虞夏文明的上半部,先秦文明的备课笔记,送去交给黄主任后,就等着上课了。

这次黄主任依然热情,却不再像上次那样夸奖张易了,也许他知道响鼓不用重锤的,对于张易这种人,只要重视就够了,其余那些东西,就不要拿出来了,免得画蛇添足。

学员班终于开始了,劳动节前结束,学员都是基层的政务人员,来自郡府各部门。周一上午,校长亲自来给学生上了一堂思想课,底下一堂课就是张易主讲的《先秦文明简史》。虽张易课程放到了思想课后面,就成了这班学生首先认识的老师。

第一课是要让学生明白政校是深造的地方,不是来混日子镀金的,一般都会排一些重要的课。以前这个时段的课是黄主任自己的,现在让给张易,这就是培养。

当然,张易心里领情后,也就放在一边,这些学生虽然比张易现在大几岁,但都是官场新嫩,好不容易到政校来进修,非常珍惜这次机会,见到政校老师都毕恭毕敬,唯恐招惹不必要的坏印象。

张易进教室后,看着下面故作严肃的三十几个学生,淡淡说道:“同学们好,这一课程,叫虞夏文明史,内容太多了,本次课程我们只讲先秦部分。

根据字面解释,就是大秦之前,因为大秦以后的国家是君主集权制,之前都是部落共主时期,而大秦就是分水岭,一般也把大秦作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点。

先秦文明是虞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先秦包含的年代太长了,是虞夏文明的坚实基础,课本上的内容看起来很多,也很杂,其实只是先秦文明的沧海一粟。

当然,就这些内容,我也不能全部读一遍,更不能深入讲解,我们没有那么多课时。我准备的讲义是截取了部分内容,概括的讲述一下我们先秦文明的发展起源和取得的一些成就,让我们一窥当时的社会制度,及这些制度对于虞夏文明延续的重要性。”

张易寥寥数语,就把这个课程要讲的内容定了框子,定了框架后,张易就开始叙述:“一般人常说虞夏文明五千年,这是从黄帝算起的,我认为这是不完整的,虞夏文明应该是八千年。”

这个八千年不是张易杜撰的,也是有根据的:“八千年,再往前未必就是蒙昧,也有相当发达的文明,例如建筑、弓猎、农业和陶器等,但是却不能称为虞夏文明。”

上课嘛,张易只能是唱独角戏:“只有在八千年左右时期,海平面重新上升后,处于大河、大江两条大河流域内,由幸存人类互相交融发展,并流传下来的文明,才能够称为虞夏文明。这是在一个封闭地域内,独自衍生成长的农业社会文明,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具有顽强生命力,虽屡遭破坏,却没有湮灭的强大文明。”

张易见到下面的学生一片严肃,却感觉大家都在神游,也不知道在想什么,立刻话锋一转,跳出了讲义:“这里我插一个实例作为依据。同时代的东隐,因为被海洋阻隔,依然把旧石器时代的文明,延续到公元前两百多年,足足七八千年,没有什么大的发展,而当时,虞夏已经处于大秦前的七雄争霸时代,文明已经相当发达。

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分封的大部分诸侯被强国消灭,大量的失国贵族被迁移,其中就有一批人到达东隐,他们在国内失国,来了东隐,力量就显得很强大了,很快就在东隐站稳脚跟,并圈地立国。

在他们影响下,渑翁时代飞跃成了米生时代,有据可考,东隐最早的国家律法是米生时代的,是用篆体写的,内容和大周律法相同。”

这当然不是杜撰的,确实就是这么回事,东隐正真有记载的历史,也就两千多年,起源就是东周文明传播过去的。

见到这帮学员,注意力被吸引了一些,还有点懵,张易也就顺着东隐这条线,继续讲解:“提到东隐,多插一句,东隐的很多政治事件,都跟虞夏的大事件相关联的,米生时代的文明飞跃如此,东隐的天王制度亦如此。

最先记载于史书的是仁德天王,我国是南晋时期,游牧民族席卷整个北方,南晋躲到大江之南,当时东隐和南晋往来密切,见到南晋丢失了虞夏正统地位,东隐的统治者立刻进位天王,并把他们的祖先也逆推为天王,一直逆推到先秦时期的武神天王。”

“先秦时诸侯不断的兼并,也在不断的分封,当时的封国有一百多个。武神天王就对应其中一个诸侯立国者,结果他的诸侯国在战国时期被吞并后,举族逃到东隐,站稳脚跟,后代得到东隐政权后,就一直算到他们诸侯立国时间。”

张易的题外话是书上没有的,也是即兴发挥的,但也是真实考证的。

张易在东汉时,曾经到达东隐,发现当时在东隐割据地盘的,不少都是虞夏的流亡贵族,他们把占据的地盘和城邦,都取了虞夏的地名,张易也就没有乱杀,只要投降就可以保持原有领地,不投降的只是流放到岛屿上罢了。而当时东隐贵族通用的字体就是篆体,而普通百姓说的语言,就怎么也听不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