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沃尔塔的骑兵追了近二十里,追到乌德城下,眼睁睁地看着蛮族骑兵们绕过城墙逃走了。他看着紧闭的城门,以及城墙上神情戒备的士兵,恨恨地吐了口痰,带着手下返回了。
图勒拜克把桑波利叫到了身边,询问他口中所谓“叶护部”的情况。萨里森王国只有最东北角几十里宽的边界与蛮族接壤,他曾经跟随师父老杰勒拜克去过那里,东北第二军团驻扎地是个巨大的堡垒军营,防守严密,他并不了解草原蛮族的情况,也从未跟蛮族打过交道。
桑波利骑着一匹缴获的马,心情忐忑,带着一丝兴奋。从山贼们的口中他得知眼前这个比他看年轻的人就是黑风寨的首领,听到图勒拜克询问,连忙把他所知道的一切都说了出来。
原来薛勃彻王国的东部、北部广袤的大草原上,蛮族分成了三个大部落,分别是处月部、射摩舍利部和叶护部。叶护部在草原的东南部,是三个部落之中最小的,大约有50万左右的游牧民,有大大小小30个左右的部族。
据说一千五百年前,蛮族曾经建立了一个北抵大陆最北端、南达哈拉卡图山脉、东西各抵大海的广阔大帝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最好最快的马儿跑上三个月也走不完。帝国如此庞大,为了便于管理,伟大的特勒勤、天神之子陛下把最疼爱的小儿子分封到了东南方,任命他为叶护,这也是叶护部名字的由来。
看到图勒拜克有些不解,桑波利连忙解释,说“特勒勤”是蛮族语,意思是“拥有四方”,是蛮族特有的称号,相当于南方人的“国王”。而“叶护”的意思是“守卫者”,大概相当于萨里森王国的领主。
图勒拜克撇了撇嘴,中国号称上下五千年文明,而且华夏政权是地球上有史以来记载历史、史书系统最完备的,他可不觉得蛮族有这么发达的文明程度,一千五百年?最多有个五百年就不错了!
他有个疑问,那就是传闻中南下而来的蛮族骑兵有十多万,按照桑波利所说50万部民,这个出兵比例也太高了。遥想当年他看电视,某个纪录片提到匈奴曾号称控弦之士百万,很明显是匈奴人在吹牛皮。即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叶护部一个家庭三人,每户出一丁,也不过十来万的总兵力,这一次叶护部怎么也不可能全兵出动,老窝里一个守卫都不留,他可不觉得其他两个大部落会这么和善,不会乘机去偷袭。
桑波利连忙解释,原来蛮族所谓的部民,只计算那些有资格拥有牧群的人,比如一户牧民,家里有六口人,四男两女,十多个奴隶,那么有部民资格的只有四个人,父亲和他的三个儿子。也就是说,在草原上,女人和奴隶是不算在内的。
当然,这两名女性的地位虽然低于家庭的男性,但也有继承权,不像那些奴隶,被视作牛羊一般,甚至一名男性壮年奴隶还值不过一匹好马!
经过桑波利的解释,图勒拜克总算明白了,按照这种计算标准,叶护部男女加奴隶最起码在三百万人左右,以游牧民族的暴兵能力,以相对保守的1:4军民比例,叶护部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随时可以拉起一支三四十万人的军队。
以黑风寨这一次伏击的蛮族军队来看,总数在三千多人,实际的战兵不过二分之一,其他的都是奴隶,包括桑波利这样的马奴、驱赶牛羊群的牧奴以及押运粮食的奴隶。如此看来,南下的蛮族大军虽然有十多万,但是其中真正算得上战士的应该在八万左右。
图勒拜克一下子就松了口气,他可是从山寨带了将近八千人来对付这三千余蛮族的,战损交换比大约1:3,这还是靠着火药的威慑力、蛮族士兵薄弱的护甲以及黑风寨一直强调的密集队型换来的成果。没有足够的马匹,不组织起一支骑兵队伍,就不能“以骑制骑”,图勒拜克从来都不相信步兵能够对抗骑兵,想一想中国的宋朝就知道了,北宋缺乏产马地,统治者天才地想出了“以步制骑”的战术,发明了人类历史上最重、防御性能最好的步兵战甲---步人甲,机动性严重不足,所以面对不管是西夏还是契丹的骑兵,都只能保持个不败,然后仅此而已。
黑风寨目前改组后的盾牌手,装备步兵板甲,一件板甲差不多三十斤重,都是在临战前才穿上,战斗结束后就立刻脱下的。据说萨里森王国有一支重甲步兵,人数不多,只有一千人的编制,穿的重甲已经有六十多斤,完全的铁皮罐头了。图勒拜克不指望能够组建这种重甲步兵,太烧钱,养不起不说,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草原上蛮族的惯用战术就是“放风筝”,因为缺乏铁器,所以没有发展出重骑兵,图勒拜克听了桑波利的讲解,觉得蛮族的战术与曾经的蒙古人的战术挺相似的,都是利用骑兵的机动性突然发动袭击,在外围射一阵箭雨,看到对面来追就跑,把对手远远地吊在最大弓箭射程以外,时不时停马放一阵箭,很少有像《指环王》第三部里“圣盔谷之战”那样的骑兵冲锋场面。
由于桑波利在草原上只参加过一次战斗,因此图勒拜克获取的情报并不完全,他觉得没有骑兵冲锋是不可能的,要不然东北第二军团的营地也不可能被蛮族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