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是司马懿的父亲,官居尚书右丞的司马防。其实曹操是想做洛阳令,但朝廷根本不予理会。胳膊拧不过大腿,曹操只好就任。
京城的治安官并不好当,要想有所作为更难。原因很简单:管的都是皇亲贵戚。所以官不大,权不重,但责任不小,麻烦多。
曹操初次为官,又年轻气盛、很想有一番作为。他一到任,就把官署衙门修缮一新,又别出心裁,在每扇大门挂十来根五色大棒。并广而告之: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估计这主意也只有像曹操这样天马行空、不按常规出牌的人才会想出来。
几个月后,来了个公然违禁夜行的,此人是宦官蹇硕的叔叔,而蹇硕正得到皇帝宠幸,曹操可不管他是什么来头,竟豪不留情的将其打死。
曹操不畏权贵,执法严酷,收到了一定效果,治安状况大为好转。但也得罪了人。不过这蹇硕也不好把他怎么样,一来,曹操是按律办事;二来,曹家在朝廷还是有相当地位的。最后想了个以退为进的办法,将其调至顿丘当县令(在今HNQF县西南),实际上是赶他出京城。曹操本想在县令的位置上好好工作,不料没过多久就因堂妹夫的牵连而被免官回家。
回到家乡后,曹操一住数年,在家期间,曹操还算安分,认认真真地读了很多书,甚至研读了《孙子兵法》,公元180年六月,灵帝诏公卿举荐能通《尚书》、《毛诗》、《左氏》、《谷梁春秋》的人,有人举荐了曹操,曹操得以被召回朝廷当议郎。(《后汉书》)
其实议郎的主要职责是随时听从皇帝的调遣,是个顾问性质的官,没有具体的事做,但可以发表议论。
这个举荐的人要么是看曹嵩的面子要么就是不了解曹操,很快他他就开始后悔,可惜他是买不到后悔药的。
原来刺头青年曹操做了两件犯忌的事,一是上书为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等鸣冤;(《三国志》注引《魏书》)二是上书指责三公举荐的人不当。(《三国志》注引《魏书》)曹操这两次上书不仅得罪了宦官,还得罪了士族,表面上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实际上除了引火烧身,半点用都没有。结果一起上书的陈耽被免官,曹操因人微言轻不受重视而幸免于难。
但这些事对曹操的影响还是有的,使刺头青变成了愤青。
与曹操比起来,小曹操六岁的刘备,青少年时代则一点也不“幸福、快乐”。
刘备虽说出身名门(皇室宗亲)。但有刘备那个皇亲身份的人实在太多,还没人认同,论现实生活,可以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刘备是涿郡涿县人(今HB省ZZ市境内),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胜的儿子刘贞,元狩六年受封为涿县陆城亭侯,因犯进献助祭的酎金不合规格之罪而丢了侯爵位,于是就在那里安了家。传到刘备父亲那一辈,刘家倒也枝繁叶茂,也许朝廷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一支远亲了。
刘备命不好,就是和其他的族人比起来,也是够惨的,他的父亲曾经做过东郡F县县令,但死得太早,搞得刘备幼年就没了父亲,和母亲靠贩卖草鞋织席为生。
但刘备这人天生不安分,志向很大,他住的房屋东南角篱笆边长着一棵桑树,这棵桑树估计成了精,身高超过了五丈,换算成现在的单位就是12.1米,远远望去枝叶繁茂像小车盖一样。(《三国志》的记载真是夸张呀。)
来往的人都觉得这棵树不同一般(几乎可用惊世骇俗来形容),有人说这家一定会出贵人,说的人是句玩笑话,刘备很认真,和同族的孩子们在树下玩耍时,刘备就大大言不惭地说:“我将来一定要乘坐像这样的用羽毛装饰车盖的车子。”这句话传到他叔父刘子敬的耳朵里,刘子敬很害怕,跑他家教训他:“小孩子不要胡说,那是会灭我们九族的!”。
刘备的母亲倒是很希望自已的儿子有一番作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十五岁时,母亲就让刘备外出游学,同去的有同族的刘德然、辽西人公孙瓒,一起事奉从前的九江太守同郡人卢植。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很看好刘备这个侄儿,经常给刘备财物,并和刘德然一样多。刘元起的妻子很不理解:“各自一家,怎么能经常这样呢?”刘元起说:“我们族中能出这样的孩子,是我们的幸运,将来可不是一般的人。”
刘元起说这话是有原因的,刘备人缘好,有英雄气概,很得年轻人敬仰。刘元起是觉得刘备将来出人头地后有个依靠。
刘备平时寡言少语,待人恭谦,喜怒不形于色。而且特别喜欢结交行侠仗义的人,同窗中公孙瓒就很喜欢他,公孙瓒年岁大,刘备也像对兄长一样待他。但刘备不爱读书,喜爱狗马、音乐和好看的衣服。他身高七尺五寸,体形也奇特,垂下手臂能过膝盖,也许是因为耳朵也很大的原因吧,眼睛向后能看见自己的耳朵。(这段话记在《三国志》里,看来陈寿同志很会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当地许多年轻人争相依附他。其中就有关羽和张飞。
关羽本是河东郡解县人,因犯事逃到涿郡,张飞则是本地人,三个人意气相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