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三国风云之中原争霸> 第2章 、少年不知愁滋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章 、少年不知愁滋味(1 / 3)

说曹操,曹操就到。不过年少时候的曹操想不到他能成为威振北方,名扬千古的大人物,他只是一个懵懂少年。

曹操知道他生活的这片土地属沛国谯(现AHZZ市管辖,也知道大汉朝的天子是汉灵帝刘宏,但他来自哪里,他应该姓什么?他不知道。

以前,长辈说他们曹家是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曹参是当年刘邦手下的开国功臣,西汉名相。如果按此论,他的出身不可谓不高贵,可自打懂事之后,他就明白他与这个曹参没有半毛钱关系。

他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据说是同乡夏候氏的之孙,也有人说是乞丐携养(见袁绍令陈琳所作檄文),总之,他永远无法弄清楚他父子俩究竟是何方神圣留下的野种。

他的宦官“祖父”曹腾因和外戚梁冀互相支持,权重一时,所以有能力收养他的父亲曹嵩。父亲曹嵩因养父的关系,在官场也算得意,但能力有限,一辈子不温不火,没什么可称道的,唯一做的件大事,还是花个大价钱买了个太尉(位列三公)之职,但不到半年就被皇帝免了。这件事是说来也不光彩。

但老曹家的社会关系及财力却不可小觑,所以他受家族之荫,从小过着养尊处优的公子哥似的生活。由于出身官宦之家,他结交的朋友也大多是官宦子弟,其中就有袁绍、张邈、鲍信等人,所以曹操父子“屈尊”来到曹家还是很划算的。

当然与家世更好的袁绍相比,少年时期的曹操并不引人注目,一是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世说新语》),而袁绍则是仪表堂堂;二是他的出身没袁绍好。袁绍虽说是庶出,但四世三公,势力非曹家可比;三是他生性狡猾,又不学无术,做过许多荒唐事。当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一点袁绍也好不到哪去。

年少时的曹操可能并不在意这些,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斯人肯定与他无缘,所以和袁绍等一帮纨绔子弟正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时候,都喜欢飞鹰走狗,游荡无度的生活。

曹操幼年丧母,父亲也不咋管他,偏叔父看不惯他胡作非为,数次到曹嵩那里去告状。叔父可能没想到他这个侄子可不是“凡人”,精灵古怪,天下少有。曹操很快知道了叔父的“小动作”,他不想受到父亲的责罚,也不愿背后总有一双虎视眈眈的眼睛,决定想个法子作弄叔父。

一日,曹操在路上遇到其叔父,立即装出口歪嘴斜状,叔父奇怪地问他:“怎么了。”曹操说:“中风了。”叔父大惊,赶紧去告诉曹嵩,曹嵩赶来一看,曹操一切正常,问到:“你叔叔说你中风了,怎么这么快就好了?”曹操平静地说:“我并没有中风,只是叔叔不喜欢我,所以就诬蔑我。”搞得叔父面红耳赤,极为尴尬。以后曹操的叔父再向曹嵩说曹操的坏话,曹嵩就不信了。(《曹瞒传》)

威胁解除了。从此没有任何人约束的曹操更加放荡不羁。有一次曹操和袁绍看到一户人家娶新娘子,两个不良少年就动了歪心事,偷偷地潜入人家的园子里躲着,等到天黑的时候,突然放声大喊:“有贼!”等别人都跑出来一片混乱的时候。曹操趁机溜进“洞房”把新娘子背走。由于跑的时候不熟悉地形袁绍不幸卡在荆棘丛中,脚拨不出来,后面则是一帮“追兵”。曹操鬼点子多,急中生智,大喊道:“贼在这里!”袁绍吓了一跳,一下子就蹦了出来。《世说新语》

还有传说曹操曾偷偷地跑进大宦官中常侍张让的府邸,张让发觉了,派人追捕,曹操挥舞着手戟,不慌不忙从庭堂一路打将出来,退到垣墙边时,纵身一跳,潇洒地逾墙而出。但诸如这样的英雄故事传奇色彩太浓,是否属实就不得而知了。(孙盛《异物杂语》)

就这样,曹操、袁绍等人度过了他们无忧无虑、放荡不羁的青春岁月,如果硬要说留下了什么?那恐怕就是世人对曹操的看法:行为出格,为人狡诈。

这些偏负面的看法对曹操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年及弱冠之后,没人把他放在眼里,甚至有些人瞧不起他,比如南阳名士宗世林等人。

然而惠眼识珠的人总是有的,特别是当时的太尉桥玄。

桥玄认为曹操是可以安定天下的大才。但桥玄也知道曹操的名声不好,想在官场有好的发展还要想些办法。就劝曹操去结交当时最有名的鉴赏家与评论家许劭。

许劭每个月初一都发表对当时人物的品评,叫月旦评,而且一经品题,身价百倍。曹操当然想许劭给自已一个好的评价,但无论曹操怎样求他,许劭就是不肯说。在曹操的一再相逼下,才说了一句:“你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听了大笑而去。不管怎么说这乱世之英雄还是极不错的评语。(孙盛之《异物杂语》记载刚好相反,许劭说的是“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此话流传更广)

曹英雄很快就迎来了他的光辉岁月。

曹操二十岁的时候被举为孝廉,(作官必经之路)作郎官,很快他就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是东汉的都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县尉,这北部尉仅是其中的一个,东汉官制尉是管治安的。而推荐曹操作北部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