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倦味很浓的赵之武做学问很钻。有了问題不吐不快。这一点很对严宁的脾气。若不是机缘巧合。自己走上了从政的道路。闹不好现在也会和赵之武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躲在学校里做学问。不过。赵之武不愿意从政。这对缺少人才的政治家庭來说可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从赵北上略显失望的神色中。严宁看得出來。赵北上对赵之武的期望很高。但是人都有逆反心理。或许正是赵北上期望过高了。一味的逼迫赵之武。才使得赵之武不愿意走上父亲设定的路。这种情况在高干家庭并不少见。严宁身边像马欢、赵强之类的都属于这种情况。不过。从赵之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示出來的兴趣來看。严宁突然产生一种想法。或许可以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课題把赵之武诓进政治圈子也说不定。
“之武哥。因地制宜这个词比较笼统。比较抽象。不太好理解。我举个例子。就拿榆林的新农村建设來说。东海镇靠山村人均耕地不足两亩。而且都是贫脊的山坡地。你在那里推广农业机械化显然不现实。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因地制宜谋划发展之路。针对村子人多地少。临近山区的特点。我在这个村子推广了中草药种植。推广山野菜采集加工。建成了榆林县第一个山产品交易市场。号召广大农村走出去。把山产品流通出去。现在。这个村子富了。比之你去的榆林农场还要富。富了的靠山村沒有就此停步。继续扩大生产经营。在经济、文化、社会事务上协调发展。这就是因地制宜的一个例子……”东海镇是严宁起步阶段打的第一场硬仗。如今已然成了严宁发展的基石。随便把一个村子拿出來做例子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有了实例。说起來就更具有论证。直把赵之武听的一楞一楞的。
“哥。你可别不相信。当初我在东海镇的大山里驻防。后勤给养供应不足。严宁让驻地所在的林山村和大队搞军民共建。起了十几个大棚。专门种植反季节蔬菜。那林山村在大山里面。耕地少。靠着种庄稼。早晚得饿死。这一搞蔬菜大棚。不但解决了林山村的致富问題。我们大队的给养也有了补充。我想这就是因地制宜吧……”看到赵之武的神色有些犹豫。凌震以为赵之武不相严宁所说的话。立刻站出來现身说法。以自身实例來为严宁做证。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结识严宁。并听从了严宁的建议。是凌震有生以來最为引以为豪的一件事。当初若不是跟严宁交上了朋友。发配到北江的凌震既使翻了身。重新得到家族的认可。也不会像今天这样风光。好像自打结识了严宁。凌震就如同转了运一般。不但娶了如花美眷。更得到了马芳河的援手。连带着赵北上都对凌家对子孙要求的过于苛刻看不过眼而出手帮忙。
多方借力。凌震和其带领的特战大队凭借着扎实的军事素养。一遇风云。化龙而起。竟有难以遏制的冲天势头。在数次大比武中。蝉联折冠的优异成绩。使得特战大队在整个东北辽阳军区都是响当当的。让军区几个大首长连呼将门虎子。对凌震喜欢的不得了。一年一阶。凌震的军衔和职务有如做火箭似的往上窜。此时已然坐到了北江省军区党委委员。参谋长的位子。若不是年纪还是太小。资历也稍有不足。刘老不想让凌震风头太盛。惹人眼热。出手压了压。只怕凌震这会就会成为华夏最年轻的将军也说不定。
在刘向严调任京城军区司令员以后。针对城市反恐。特种作战等军事科目落后的现象。想要将凌震调回京城。跟辽阳军区的首长打了好几个月的官司。人家就是不放人。用辽阳军区王政委的话说。这人才哪都缺。像凌震和特战大队这样高素质的军事人才。藏还來不及呢。哪还有往出送的道理。就因为凌震是你刘向严的儿子。我们就得躬手相让。当初送到北江时。你怎么沒说帮着一下你儿子呢。现在看到好了。倒想來要人了。想也别想。由此可见。凌震还是很紧俏的。
“之武哥。我感觉你思想里有个误区。或者说是在根子上认识错了。搞科研也好。搞理论分析也好。甚至搞经济运行也好。关键的不是看完别人怎么做。然后回家总结形成理论。而是在自身实践基础上升华实践。进行创造理论。这才是搞研究。做学问的根本目的。我的老师谢教授。一年到头有几天在课堂上讲课。有几天在办公室里写论文。沒有。老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银行里、证券公司里、工厂里。甚至在菜市场和农田里。举国上下。方方面面。都与经济息息相关。那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題。影响的都是整个链条的运转。这才是真正的理论研究该做的事情……”既然想说动赵之武弃笔从政。必须得拿出详实的例子。老师虽是布衣。却担着数个经济发展中心顾问的头衔。是地地道道的御用学者。用他老人家來做例子。说给赵之武听是最恰如其分的。
“之武哥。也正是受老师的鼓舞。我当初才下定决心要回北江自己去实践区域经济发展的课題。若是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带领家乡人民致富。那才是一份最好的论文。爷爷刚才说沒有经过实践验证的理论都是空话。沒有意义。我深有同感。如果我毕业后留在京城。朝九晚五的上班下班。能了解农村是什么样的。能了解农民是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