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专家不是中医嘛,医生不是应该相信科学么?”李老道。
“科学需要相信,中医虽然有很多没被科学验证出来的地方,但并非科学的东西,才是正确的。”秦浩道,“这天心花园的格局,就不用我说了吧。”
李老哈哈一笑,道:“郑老哥给我推荐了个奇人呐。”
秦浩一愣,道:“郑老哥?”
秦浩一头雾水。
本来他可以起卦,但一直并未就此事做过多的猜测,天意如此,即便算,也只是提前知道,事事都知道的话,活着也就没了什么意义。
“是啊,郑成喜专家,他老来行万里路,最后,死于与我对弈后,他年岁不及我,但胸怀却是比我宽广,像我的老大哥一样,他在死前,推荐了你。”
郑成喜?
秦浩眉头舒展,难怪。
这个老专家,是他目前除了梁一奎之外,最为认同的专家了,老先生虽然之前浑浑噩噩,却在后来有了很大的转变,以老年之身,立下宏愿,要踏遍神州,行万里路,感悟人生。
有的人可能觉得人老了就没有机会没有勇气,也没有必要推翻以前做过的错事,应该乖乖的等死。
因为改正不一定能在有生之年改好,何必瞎折腾,而等死,却是百分百,一定能等到。
可以说,等死是唯一一件零风险的事了。
然而郑老先生却选择了出行去弥补,改正以往的过错,破而后立。
一个老人如此做,可敬可佩。
只是可惜,他竟然死在了洱海旁。
“李老,郑专家是个实实在在的专家,医术很高,什么病症他都没有办法?”秦浩问道。
“痹症,先天痹症。”李远培叹道。
“可已发病?”秦浩目光一凝。
先天痹症!
倘若在一个月前,他都毫无办法。
而现在,他已是暗劲高手,倘若这痹症不是很严重,倒是可以一试。
“还没有,郑老哥看出了端倪,便给了方子,说可以延缓。”李远培说着拿出了方子,道,“他在方子上写下你的名字,便坐化了。”
秦浩接过方子,喟然长叹,久久不能说话。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郑老爷子头发都白了,却依然肯为了中医的发展而做出改变,放下身份,这份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而且,他这行万里路的收获也是显而易见的。
竟然达到了能看到未病的境界。
只是,这病症是先天的,郑成喜是个普通人,毫无办法。
但他已经做到了普通中医的极限。
并非是他的原因。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缘接触到残缺的古籍,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走上修行之路。
古籍,最好是先秦之前的,越往前,人的自然之气就越重,那时候人智未开,一切行为都与自然相融,越往后,人开启了灵智,有了科技,与自然便背道而驰,天道,渐行渐远。
那些书籍也是如此,就拿《伤寒论》来说,现在的,也不是完整版。
早在宋朝之前,《伤寒论》便基本上找不到了。
结果后来有个叫王洙的翰秦学士,在翻馆藏的那些多少年没人动的破书的时候,翻着翻着,看到了三本不大起眼的书,这三本书差点被虫子给蛀了,脏不拉几的,上面还有很多灰尘。
当时也是他不知道怎么就想不开,把书拿了起来,很不在意地拍拍灰尘,眯着眼睛看了看书名,然后丢在一边。
突然,他瞳孔一缩,呼吸急促,如遭雷击,刚才他看到的那几个字,说这破书竟然是医圣张仲景写的《金匮玉函要略方》!
后来,这本书流传下来,一直到民国期间,只剩下了一本完整版的《伤寒论》,可就在大家以为要找到的时候,持有这本真本的人又不见了。
据传现在就藏在奉天城的医学院的图书馆里,可是,这个学院是西医院校,对中医界的人士的热情很不感冒,所以这个版本至今未曾面世。
这个学校很有个性,中医界无论多大的专家去,基本是一口回绝,就那么一句话:不让看!
前些时间有一位著名的岛国专家去了,让看了,回头这个专家说这图书馆的版本实在太好了,是华夏中医界的至宝,可是为什么不出版呢?
按理说,这么好的东西,应该让华夏公布出来,让全世界根据这个最好的版本研究《伤寒论》,研究中医!
想到这里,秦浩淡淡一笑,岛国人倒是想的天真,他不知道,西医在华夏人多势众,中西医都到了决战的时候,西医哪里会让这么一本中医至宝面世!
更何况,这么好的东西,贡献出来给全世界研究?
那更是开玩笑了,华夏老祖宗的东西,只能由华夏子孙享受,这一点秦浩可没岛国人大度,他很敬佩那些岛国人,能大度到把自己国家的女人拿来给全世界分享。
摇了摇头,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