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她在火炮技术上表现出来的远见卓识和涉及机械、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先进学识让沈、高二人钦服不已,心理上自然而然将这位大宗师当成沈括那般的百科全才,哪知道卫希颜纯粹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拿来主义者”!
其后卫希颜又引入奇妙的计数方式,让沈高二人愈发觉得她深不可测,加之卫希颜举手投足间散发出的威凛气度和身为大宗师的威望,让人不由自主地折服,即使二人偶生质疑,也因对卫希颜的盲目信任而泯灭下去。
因此卫希颜的革新很快被众人认可,并迅速在火器工坊中使用开来。
卫希颜此时并未考虑到要将三大计量标准在官方和民间进行推广,因度量衡牵涉民生太广,且涉及到朝廷税收的计量,极其复杂,绝非短时日可以成就。因此,她仅要求火器坊的工匠们按此标准施行。
几年后,她在推进军器监改革时,为统一所有军械装备的规格,要求临安的军器监,以及各州负责军械制造的都作院、作院均按新计量标准实行,并颁发标准尺具和换算手册,强力推进。
建炎四年,为提高军械生产的质和量,卫希颜开始将一部分作院与都作院承包给具备实力和信誉的大商号经营,并严格要求这些私营化的军工坊必须执行新计量标准,否则,生产的军品概不接收。渐渐地,这套计量标准便随着商业活动流传推广开去。
又过了几年,新的度量衡在民间使用愈来愈广泛。名可秀在此基础上,要求政事堂颁布政令,全面推广新的度量衡标准,并规定新旧度量衡的换算公式,旧的度量衡仍允许民间同时使用,但官方交易必须使用新度量衡。
经此后,新的度量衡得到官方确定。于是,一场涉及广泛的度量衡变革便以这种“由下而上”的方式平稳过渡、水到渠成。
再之后,这套度量衡标准通过舶商的商船流传到海外,并渐渐成为通行诸国的“国际衡”。
***
卫希颜在蠡山岛日子极其忙碌,工匠尚有两班轮倒,她却是不分昼夜全天工作。好在她的凤凰真气修为已臻九重,无需睡眠,每日冥想半小时后便又回复神采奕奕。
工匠们的疑难层出不穷,卫希颜均能根据她对武器军械的熟悉给予解答,不能解答的便给出一个思路,反正她只需抛个引子便成了,至于理论过程的完善那是属于沈元这类科学家的任务。
临走时,沈元、高宣等人依依不舍,恨不能将卫大宗师的脑子剖开,将里面的什物全部倾倒出来。
卫希颜回到临安已是十一月,江南的天气北风劲摧、寒霜结庭。
京城大街上却依然人来熙往、喧嚷繁华,似乎寒冷的天气并未影响京城的商流物通。各处酒楼茶肆也热闹如故,酒客茶客们围聚在一起热议沸腾的是十二月将举行的武举。
武举在大宋是从仁宗时开设,在唐朝武举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完备,不仅考弓马,更要考军事策略。后来朝廷更设立武学,意图通过武举选拔文武全才,再经武学培养出儒将,这与唐代武举相比无疑在理念上更为先进。
然而,这个理念也只是一个美好的想象罢了。由于宋朝自开国初便实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和“将从中御”的统兵体制,造成武进士的地位远不如文进士,历代武举参考和录取的人数都很少,甚至有武进士不愿从军的情况,武学也因入学人员少,办一阵又废一阵,历经坎坷。
若是这样的武举自然难以引起大宋人的关注,但卫希颜在兵改方案中提出的新武举和新武学,却引发了热议之潮。
当朝廷于十月中向各州颁发武举敕告时,卫希颜以大宋军律的形式已确立了“帝国国防军”的称号,并赋予帝**人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又通过一系列敕令和措施塑立和提高军人的地位,军队的变革由之轰轰烈烈拉开,呈现出一片蓬勃向上的气势,成为大宋朝野士庶关注的热议,加上靖康之耻激发出宋人前所未有的知耻奋进之心,诸多文人的婉约词风一改而变为慷慨激昂,在这种情势下,南朝的从武之风便如烈火燎原般燃烧起来——武举在此刻推出,自然便引发出如潮热议。
“听说这次武举的主司正是卫国师!”
“哈哈!那中了进士,岂不成了国师门下?!”
“听说这次的武举考试和以前相比大不同。”
“有啥不同?快讲快讲!”没有看到武举敕告的人急吼吼问。
“以前武举是先考弓马,再试策问,这新武举分出了‘绝伦’和‘谋略’两科,前者以弓马武技为主,文采不行的也有中举希望;后者重在考兵法谋略,武技不出色但兵法布阵精通的也能中举……”
“若是既精武技又通谋略呢?”
“嘿嘿,这一点咱们国师早料到了!文武全才的武子,可以同时报考绝伦科和谋略科,两科的考试时辰相错,不用担心一科考了赶不上另一科。”
“听说国师还提议,武举一甲同赐进士及第,设状元、榜眼和探花,已得陛下圣批!”
闻听者顿时喧声大作,以前的武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