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大秦帝国风云> 第124章 战云再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4章 战云再起(2 / 7)

菊(其实就是樱花)与刀”---即生命就象樱花一样短暂,男人就应去战斗而死,政治地位也倍受尊崇,也就是从这个时期日本开始了疯狂的军事侵略,它向南组织岛民(倭寇)不断袭扰、洗劫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伤亡与损失,向北入侵朝鲜,攻城掠地,结局是被明朝与高丽军民打得大败而归,伤亡惨重,从此就象豺狼蜷缩着舔嗜伤口,等待反扑的机会。

清代中国如果延续康熙皇帝开明、对外通商、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国策,加上雍正的勤俭建国,中国本有机会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可惜乾隆夜郎自大、闭关锁国、终日沉迷寻花问柳、六下江南,竟将国库挥霍一空,从清中晚期开始中国社会危机四伏,鸦片横行,丧权失地,渐成东亚病夫,饱受西方船坚炮利之苦,而此时的日本却效仿西方,走上一条工业化的道路,资源缺少的日本对物资需求如饥似渴,它想到了掠夺,尤其是对自己身边号称地大物博邻居的掠夺。此时的日本看到了久违的“机遇”,可惮于历史教训和羽翼未丰,它还不敢公开显露并吞中华的狼子野心,日军参加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行动,这时它还是个小跟班,但在别国士兵洗劫圆明园抢掠珍宝时,日军却处心积虑直奔户部,将清朝国库抢了个精光,所有帐册全部焚毁、当值官吏不留活口,日本究竟所获多少,至今仍是迷团。

日本看到了中国的衰落,重新燃起了压抑数百年的复仇烈火,灭亡中国的决心已下。而此时正值中国洋务运动时期,暂时安定下来的中国建立了一只当时非常强大的海军----北洋舰队(此外还有南洋及福建舰队),当时清军水师不吝重金、聘请洋人教官、刻苦训练、大批采购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铁甲战舰,这只清国威严仅存、称雄亚洲的部队成了日本灭亡中国的拦路之虎。

甲午海战,成了中国的国殇,也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全面膨胀的开始。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清国水师虽然突然遇袭,但主力舰迅速以“镇远”、“定远”舰为核心编组战斗队形与敌接战,以掩护运兵船撤退。清国水师并不处于劣势,但腐败无能的政权注定了这是一场悲剧------清国水兵舍生忘死、奋力搏杀,日本舰队一度被冲散成为混战,参战的日舰平均中弹都在三枚以上,可叹许多炮弹都没有爆炸(不是引信失灵就是弹体灌沙),仅击沉日舰“西京丸”号,具有代表性的是命中日本吉野号的三发炮弹至今仍被日本陈列在靖国神社展出:三弹分别命中指挥仓、动力仓、弹药库,全部未爆!清军水兵甚至贴近日舰使用火枪射击日舰甲板之敌,其间我小型护卫舰“致远舰”号主炮射出最后一发炮弹后,在管带邓世昌率领下全速撞击日舰,英勇殉国。清军主力因弹尽被迫撤离战场,而日本舰队也气息奄奄草草收兵,否则这场战争的结局会被重写。即使此战失利,中国海军主力尚存,依旧具备与日海军决战的实力,但由于指挥失误,竟隈集荣成湾作困,结果出海水路遭日军水雷封锁、陆地炮台失守,日军占据炮台直接轰击港内军舰,结局是大部自沉、其余投降,强大舰队顷刻灰飞烟灭,令人扼腕叹息。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割让台湾、赔款四亿两白银,日本这条疯狂的豺狼,终于显露出狰狞的本性并如愿以偿,但这依旧无法填平它无边的欲壑。孤立无援的台湾军民进行了悲壮的抵抗,二十多万高山族同胞和大陆保台志士仁人牺牲在倭寇的屠刀之下,日月潭含悲、阿里山落泪,自此日本对我国台湾省进行了长达50年的血腥殖民统治。

日本兵进朝鲜,并吞了朝鲜三千里江山,又马不停蹄进军东北,开始实施其征服中国大陆的目标。那时的我国东北属于俄国势力范围,旅顺口为俄军军港,日俄战争一触即发。日军首先发难,军舰自沉于旅顺口阻塞航路,俄军海上援军在对马海峡遭伏击,旅顺俄军凭城坚守,数百挺马克沁、马卡洛夫重机枪一齐喷吐火舌,弹雨如泼,配合重炮轰击,日军攻城部队在枪林弹雨下血流成河、尸积如山,依旧疯狂攻城,号称肉弹战术。最终俄军弹药耗尽,在美英的斡旋下宣布体面撤出旅顺,移师北满,日本进城后迁怒于中国老百性,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旅顺大屠杀,十万人口的老城被疯狂的日寇屠杀得仅剩十于人,还是因为必须掩埋尸体而幸免于难。

从日本1931年占领东北到此后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日本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创伤更不待言---我国两千多万军民死于国难,数十万人被日本掠去苦役、无数妇女被**蹂躏、财产损失应以数千亿美元计算。日本在华犯下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累累罪行,他们大量使用国际法禁止的毒气弹等化学武器、吃人肉、拿活人作解剖和细菌实验、天良丧尽、坏事作绝。直到战后的今天,我国居民还不断受到日军遗留化学武器的毒害,日本却始终消极履行处理这些遗留化学武器的国际义务。

二、中国以德报怨和日本以怨报德的民族特性之比较

中华民族古来信奉“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可心地善良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好运,却饱受“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之苦。如前文所述,中国历史上曾施恩于日本,没有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