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盗墓奇潭> 第六十四章 银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四章 银川(1 / 2)

银川简称“银”,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 ,是全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研、交通和金融商业中心。银川东与吴忠市盐池县接壤;西依贺兰山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为邻;南与吴忠市利通区、青铜峡市相连;北接石嘴山市平罗县,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相邻。

其地域范围在北纬37°29′~38°53′,东经105°49′~106°53′。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四季分明,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是干燥、风大、沙多,年平均气温在8-9℃之间。全年的降雨量不多,但地表水源充足,“绿洲效应”显著,空气湿度较大。

“银川”作为古地名,最早见于《新唐书地理志》:“银州银川郡”。故址在今陕西省米脂县东北。《读史方舆纪要》载,宋崇宁四年(1105年),“仍置银州,五年废为银川城,金为银川寨。寻废。”

宁夏地方文献上出现“银川”一词,约在明末清初。一些官吏、文人在咏唱宁夏平原沟渠交织如网、湖泊珠连其间的秀美景色时,用“银川”形容其水光潋滟、水映晴光的水乡风光。如“俯凭驼铃临河套,遥带银川挹贺兰”,“连山似奔浪,黄河一带宽。城郭渺如舫,银川亦寥廓”,“或是天吴聊小试,暂移鳅穴到银川”。

清雍正年间,“银川”一词,逐渐有了指代地域的地名含义。如《惠农渠碑记》上有“黄河发源于昆仑,历积石,经银川,由石嘴山而北……”的记载。

清乾隆年间,宁夏知府赵本植在府城(今银川城区)创立“银川书院”,又有汪绎辰纂修《银川小志》。“银川”一词的指代范围趋于具体、明确,已初具地名意义,并逐渐成为宁夏府城的代称。1944年,宁夏省城(今银川城区址)改为建制市,正式定名为“银川”。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而银川又名“凤凰城”。传说有一只凤凰从南方飞到北方,看到一片丰盈的绿洲,凤凰以为这里就是江南,于是降落在此,筑巢为家,从此银川就多了一个美丽的名称“凤凰城”。为此银川特别在城西门建起了一座凤凰碑,纪念那只凤凰,凤凰碑也就成了银川的标志。凤凰碑两侧南北向的大街被称为“凤凰街”。

各朝各代银川都是统治者所重视的地区。因其土壤类型繁多。贺兰山至西干渠之间主要为山地灰钙土、草甸土和灰褐土,东部冲积平原主要为长期引黄灌溉淤积和耕作交替而形成的灌淤土,局部低洼地区有湖土和盐土分布。灌淤土土质适中,理化性好,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适种性广。土壤类型的多样性非常适合发展农业生产和多种经济作物生长。

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银川自古至今一直都是富裕之地。

其地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富含泥沙,有肥田沃地之功。境内沟渠成网,湖泊湿地众多。黄河是银川的主要河流,流经银川80多公里,南北贯穿。

而且银川引用黄河水自流灌溉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引黄干渠有唐徕、汉延、惠农、西干等渠,年引水量数10亿立方米。配套排灌干支斗渠千余条,长数千公里,形成灌有渠、排有沟的完整的灌排水体系,保证了13万多公顷农田的灌溉。历史上由于黄河不断改道,湖泊湿地众多,银川有“七十二连湖”之说,现有“塞上湖城”之美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36郡,银川属北地郡,并派大将蒙恬屯垦宁夏。

西汉初年始修汉延渠,9年后建成后通水。汉成帝时期,北地郡主持屯田殖谷的上河典农都尉冯参,在今银川市荣东郊掌政乡洼路村一带,建起一座北典农城,俗称吕城,匈奴等游牧民称之为饮汗城。

汉武帝时,开发河套引黄灌区,建设了一系列城堡,称吕城或饮汗城。5世纪初,大夏国王将这里改建成王家园林。北周时设怀远郡,怀远县。

唐仪凤二年(677),怀远旧城被黄河冲毁 ,次年城址迁至今银川老城。宋天禧四年(1020)改名兴州。宝元元年(1038),党项首领李元昊建西夏国,定银川为国都,时称兴庆府,后又称中兴府。

元、明、清时,银川为宁夏路、卫、府及朔方道治所。明末清初,开始以银川为宁夏府城的别号。

1928年设宁夏省,银川为省城。1945年正式定宁夏省城为银川市。1949年后为宁夏省会 ,为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银川市为自治区首府,为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承天寺位于银川,乃是银川本地特有的名胜古迹。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其寺内的承天寺塔,俗称西塔,西塔位于兴庆区西南部。始建于公元1050年的西夏时期,据记载,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死后,其子刚满周岁,就登上皇帝宝座。皇太后没藏氏为保其子毅宗皇帝“圣寿无疆”,护佑西夏江山“延永坚固”,便建造了这座“承天顾命”的寺院和佛塔。它与凉州(今甘肃武威)的护国寺、甘州(今甘肃张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