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东西?咦?这是帛书?胖爷我瞧瞧。”胖子接过帛书看了俩眼说道。
“这是从那女尸手中拿来的。出来后你一直忙,小哥又在医院,我就差点忘了。”我一边抬手把眼前的大龙虾撕开一边回答。然而又问道:“胖哥,那上面写了什么?”
“别急,这才刚到手里。胖爷我瞧瞧啊。咦?这字好像是隶书,不过字太小了,等着,胖爷我回车里拿个放大镜再说。”胖子看了两眼便匆忙地出去拿放大镜了。
隶书?我大二时选修过考古研究课。虽然没怎么好好听讲,但还是学到了点东西。中国的古字早先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还有金文,春秋时期秦国用的是大篆六国用的是六国古字。
我还记得那个老教授说:篆的意思就是柔婉美化的长线条,所以篆体总是笔画拉地很长。
后来始皇帝把六国灭了完成了大一统。文字,货币,度量衡也被始皇帝给统一了。虽然后来秦二世胡亥只用数年便把秦朝给玩儿没了。但是秦朝一统后,统一的文字(小篆)仍然沿用了下去。这时的文字便是小篆,后来小篆又逐渐被简化的隶书所代替。
等到汉朝时,隶书已经成了正式书写体,也就是官方文字。汉碑就是由隶书所写的。那么说这张帛书应该是汉朝以后的?我心里思索着。
至于为什么不是汉朝前的,因为隶书的“隶”起初是指奴隶的意思。所以隶书开始是专门给平民看的,贵族是不屑用这种文字的。只是后来百姓却只识得隶书这种文字,法令若是由小篆书写,那百姓根本不认识。迫于这种种原因,隶书才成了正式书写体。但那些官员文人还是看不起这种文字的。时间久了,小篆才被完全取代。那么这帛书不可能是汉朝以前的。
刚想到这,胖子拿放大镜回来了。我想这隶书也是古字啊,翻译出来的话估计得好久。于是便问道:“胖哥,这翻译起来得好久吧?要不咱们回去再说?”
胖子闻言哈哈一笑,拍了拍胸口,裂开大嘴说道:“这你小子又是外行了吧?忘了胖爷是干啥的?要是这帛书上写的是甲骨文或金文的话,甭说三五天,就算你给胖爷我三五个星期,胖爷我都不一定能搞定。可这隶书就简单多了,隶书后来演变成的是草书,草书你小子知道吧?所以这隶书胖爷我看起来跟喝水似的,俩字,简单!”
然后胖子就坐下来开始一字一句地翻译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遭胡人入侵,生灵涂炭,血流成河,民不聊生。其中胡人有十六大氏族均各自割地为王,史上又称五胡十六国。也是中原不多的黑暗时期之一。
其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襄国的国王石勒。石勒的祖父是匈奴别部羌(qiang)渠部落的后裔,名叫耶奕于。父亲是周曷(he)尔,均是部落的小头领。后因故石勒于十四岁时到洛阳贩卖为生。
西晋太安年间,并州(今山西及河北内蒙古部分地区)发生饥荒。石勒与族人逃亡走散,不幸得罪北泽都尉。北泽都尉要缚石勒为奴,幸得人相助石勒逃过一劫,但后来还是被卖与茬平(山东茬平县人)师欢为奴。后来结识他人,集齐十八骑,以此为班底开始了雄途之旅。后石勒十八骑扬名天下。
集十八骑后,石勒逃出先为贼寇,后从司马故将被任为前队督。永嘉年间因战功累至扫虎将军,被封为忠明亭候。后投汗国被封平晋王,汗帝刘渊死后加封石勒为征东大将军。后自称赵王建立后赵,称襄国(河北邢台)。后史称赵明帝。石勒也是史上唯一一个自奴隶成为皇帝的人。也曾一度统治了大半个中国。
“胖哥,你怎么讲起历史了?这是帛书上写的?五胡乱华我知道啊,石勒这个奴隶皇帝我也知道一点。你可别说那鬼王墓是石勒建的。我可不认为石勒是个痴情种子,他可是和曹操一样的枭雄”听起胖子涛涛不绝的开始讲起五胡乱华的历史,我赶紧打断问道。
“不能怪胖爷我啊,这上面记载的就是五胡十六国时的大背景。当然胖爷我给它润色了一番,既然是大背景,胖爷我知道的可比这上面的详细。你可不要太崇拜胖爷啊,”胖子抬起头来矫情地说道。
润色?崇拜?我崇拜你个大头鬼,废话这么多。肯定是你自己乱加上的。我摆了摆手,让胖子继续翻译。本来以为这上面写的是情书或藏宝图之类的。这倒好,先扯了一段史记。
“咳咳”,胖子清了清嗓子,接着说道:“下面就是正主出场了。这上面说有个叫刘劳之的少年………………”
刘劳之?我心想难道是东晋名将刘劳之,刘道坚?随着胖子的讲述我慢慢陷入了历史长河中…………
东晋年间,胡人入侵,中原四分五裂,诸雄并起,战火纷飞,百姓民不聊生。
这是一个僻静的小村庄,十几家农屋小院散乱的分布在一个略高的山坡上。四面环山,绿水萦绕。一名手持长弓的白衣少年牵着一匹白马,站在山坡上的一颗桃树下不停地来回眺望,似乎在等什么人。
远处忽然传来轻快的脚步声,一个窈窕的身影出现在少年的视线里。少年面露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