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了什么事?汤姆?”休伊特拉住和他相熟的一名中校,指了指情绪激烈地两拨人马,“他们怎么又吵起来了?”
“您不知道?难怪。”对方递过来一份文件,悄声说道,“这是情报部门最近收集整理的,英国人有很多事情瞒着我们。”
“恶意隐瞒?”休伊特心头一阵突突跳动,没来由地先进行了一番揣测,打开文件一看发现事实居然比他想象的更离谱:
首先,英国人吹嘘的阿拉曼战役大捷是个不折不扣的骗局,英国第集团军损失了5万余人、 平板电子书不等的坦克和飞机、1余门大炮和大量军需物资,4个主力装甲师中的3个被击溃或重创,另有2个师又2个旅的步兵部队被重创或中创,光被俘人员就有准将以下5多人;而他们所获得的战果基本都是在意大利人身上取得的,除3个不战而降的意大利步兵师外,德国人的损失不到英国人的十分之一。
++++++++++++++++++++++++++++版权声明++++++++++++++++
如果您看到本声明,说明是实行了防盗机制后的错误章节,请不要着急,按照以下步骤就可以恢复正常:
1、如果您使用起点PC阅读本文,请过45分钟后刷新一下即可;
2、如果您用起点手机端看,同样过45分钟重新下载一次章节内容即可,具体操作步骤为:轻击阅读页面中央,在上端出现下载箭头后重新下载错误章节覆盖,如果还不行退出软件重试一次;当然最好的办法是看到有更新后别理会,过45分钟再阅读则一切均会正常;
3、如果您在别处阅读本文,请您去起点中文网使用vip账号观看本书,用实际行动鼓励作者更好地创作;
4、如果您不愿意为此付钱,那就请耐心等待,届时肯定会有正常版本。
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对大家造成不便深表抱歉,作者将尽力写作。
++++++++++++++++++++++++++++版权声明++++++++++++++++
其次,德国人确实如战报所说的那样退回托卜鲁克防守,但他们的实力在飞速增长。根据托卜鲁克情报人员发来的报告,古德里安又获得了从国内来的1个装甲师(第4装甲师)和1个装甲旅(飞行堡垒装甲旅)增援,另外还有大量的坦克和人员补充,光各类燃油就有2-3万吨,马耳他英军基地没能拦截住这些船队。他们的轰炸机遭到护航的德国人战斗机联队痛击,损失3余架飞机只击沉、击伤各1条船,被击伤的那条运输舰还挣扎着在托布鲁克港口靠了岸。
最后,虽然德国人手里的坦克数量较第集团军还稍逊一筹,但质量却远远胜过,新增补的德国坦克全部是新下线的4号G型,这种有着长身管火炮且正面装甲增厚的新坦克很难对付,另外德国人还投入了从俄国前线缴获的T-34坦克,数量接近2辆。经过对北非战场上德军遗留的残骸分析再结合从俄国得到的技术参数,目前美军所拥有的坦克――无论是M3格兰特李将军还是M4谢尔曼都很难构成威胁。元首准备改弦易辙了?
凯特尔、蔡茨勒等军方将领立即表示赞同。而希姆莱、戈培尔等人则不动声色地等着霍夫曼的后续发言,他们需要一个合理解释。
“基于人口战争理论和以往战例,要打到斯大林屈服我们可能要准备付出3万甚至更多的牺牲,这对德意志人民而言代价过于沉重。消除布尔什维克对欧洲的****威胁不是我们德国一家的任务,必须让俄国人自己起来组建军队和斯大林耗,这既有利于节约德**人的性命,也有利于巩固最大多数的力量基础。”霍夫曼恳切地对这批心腹说,“先生们,人是最可宝贵的资源,一个合格的士兵需要1年时间。经历千辛万苦才能生产、成长起来,而消灭他只要一颗子弹,甚至都用不了1.秒……美国人可以给苏联人各种物资和装备,但美国人绝不会派几十万人给斯大林。斯大林也不敢接受几十万美国部队――这对他的统治没半点好处。如果我们出面组建俄国反斯大林武装,目前那些在斯大林控制之下、被迫为他卖命的俄国人民就能看到另一条出路――一条与我们共同合作、消弭****威胁的出路,这对于瓦解斯大林政权有很大好处。”
戈培尔的反应很快,在霍夫曼讲完之后就将这个决策与刚才的欧洲联盟联系起来,吹捧这是元首走的又一步好棋。
“虽然我对组建这些劣等民族的军队抱有较大顾虑,但鉴于对苏战争的长期化。为节约德意志军人的生命与鲜血,我原则上赞同元首组建东方部队的提议。”面色阴沉的希姆莱考虑了半天之后才发言,“只是这样做在战后会不会带来问题?一战时皇帝陛下扶植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结果2年后他们反过来构成了对我们的威胁。”
霍夫曼还没开口,鲍曼立即反驳:“有没有问题关键取决于我们自身,只要德意志是强大而统一的帝国这些就不是问题。一战如果不是犹太人在背后捅了一刀导致帝国崩溃,俄国人是不敢撕毁《布列斯特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