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事变结局
1936年12月26日,蒋抵达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和杨虎城联合发动的西安事变,最终逼迫了蒋向全国发表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此次事变也一扫张学良当年在“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将军”之耻……
华胜利听到了西安事变被和平解决了的消息后,向抗日义勇军独立旅全体官兵传达了这一消息,并告之旅,今后的抗日斗争形势将会更好。
1936年12月3日,南京政府任命李烈钧为审判长,对亲自护送老南飞回南京的张学良进行了军事法庭会审……
1936年12月31日,军法会审结果:张学良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剥夺公民权5年……
1937年1月杨虎城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撤职留任,1937年11月底被诱至南昌囚禁……
张学良,首先被“收拾”但是他很快就“出来”了,虽然******并没有给张学良任何职务,但也是对张学良以礼相待。这种“出来”,并不是真正地获得了人生的自由,而相当于“软禁”起来的那种,平时好吃好喝好穿的好用的都要以给你张学良,也可以让你跟家人在南京方面指定的地点进行居住和团聚,但是在张学良身边的那一大群老蒋派去的“贴身保镖”,谁都明白是做会什么用的……
华胜利从21世纪的记忆里面,知道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人的下场都不太好,张学良要比杨虎城略好点!杨虎城却落个终身监禁的判刑,他在监狱里度过了十二年,最后还在解放前夕惨遭杀害……
华胜利不禁在心中思考:“为什么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个人的结局,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因为当时的老蒋也明白,第一,张学良,虽然参于了事变,但他不是主谋。第二,如果没有张学良的阻拦,老蒋恐怕也活不过当天,当时的杨虎城是主张杀蒋的,而张学良从中死拦,所以老蒋还要在某种程度上感激张学良。第三,张学良入关,带了几十万的军队,虽然现在张学良不是司令了,但东北军还是很听从张学良的,如果张学良真有个三张两短,恐怕老蒋他的位置也坐不稳,就算东北军不能杀了老蒋,但是投靠红军那边,也是老蒋很不想看到的。第四,张学良家庭显赫,国内外都知道他,如果杀了张学良,也对国际影响有害。
而杨虎城则不然了,第一,杨虎城是平民出身,是依靠自己打拼出来的,身后没什么背景。第二,老蒋相当的恨杨虎城,他知道如果不杀杨虎城,可能杨虎城早晚会杀了他,所以他要斩草除根,后来把杨全家都杀害了……。第三,此时西北军又一将领冯玉祥,也归顺了******,就算是杀了杨虎城,也有冯玉祥来管理西北军。所以杨虎城才遭灭门之灾!
……
最令华胜利痛心疾首的,则是西安事变之后的那东北军总司令张学良手底下的2几人万的军队。华胜利心想,要是这2多万人的东北军,能打回东北,那该多好啊,小日本鬼子的日子一定长不了……
当时有这么一句话:“东北虎、******”,这是说东北军和西北军的作战力都很强。
东北军和西北军,是******手中战斗力较强的部队。所以张学良和杨虎城腰杆比较硬,也敢和******对抗。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送******回南京,从此一去不复返,于是轰轰烈烈的壮举之后便揭开了千古遗恨的悲剧序幕。近2万东北军群龙无首,并在“主战与主和”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最后竟发展到内部残杀。1937年2月2日,不顾大局的东北军少壮派应德田、苗剑秋、孙鸣九等人杀死东北军元老派67军军长王以哲、西北总部参谋处处长徐方、副处长宋学礼和交通处长蒋斌等人。血案发生后,王以哲的至交、第15师师长刘多荃为了替王以哲报仇,将部队开进西安,搜捕少壮派军官,诱杀了对促成东北军联共抗日有功的旅长高福源,致使内部残杀的悲剧愈演愈烈。
值此危急关头,**代表周先生苦口婆心多方做工作,才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1937年3月东北军高级将领,轻率地接受了******提出的东北军东调的“乙案”,钻入了各军不相统属、部队分割使用的圈套。
东北军遂东调,分驻豫南、皖北、苏北地区。4月到6月,南京政府对东北军进行整训、缩编,化大为小,化强为弱,由每军四师的甲种军缩编成每军二师、每师二旅的乙种军编制,仅骑兵第2军保留三个师。
整编后的东北军有6个军:第49军,军长刘多荃,辖第15师(师长高鹏云)和第19师(师长赵毅);
第51军,军长于学忠,辖第113师(师长周光烈)和第114师(师长牟中珩);
第53军,军长万福麟,辖第116师(师长周福成)和第13师(师长朱鸿勋);
第57军,军长缪徵流,辖第111师(师长常恩多)和第112师(师长霍守义);
第67军,军长吴克仁,辖第17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