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都不小。虽然没有当官,可当地的官员都要看严氏脸色行事。要知道,严氏与山越关系很好,若是惹得严氏不高兴了,成百上千的山越族人便会自山中杀出,当地官员便是一阵鸡飞狗跳。
自从严舆决心要改天换命之后,便是有所行动。首先,乱世当中,最重要的自然是武力。没有武力就没有发言权,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人,严舆是很清楚枪杆子出政权这句话的重要性。
当然,之前地方强豪还不敢名目张胆的召集军队,毕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还没有完全丧失。只不过灵帝在位的这些年,政事败坏,黄巾起义又使得地方强豪四起。刘焉建议立州,将刺史一职改为州牧更是让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完全沦丧。
自那时起,严氏一族便已经开始招兵买马。当然,由于严舆从现代而来的前瞻性,这些事情已经准备了很久,一旦开始运作便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黄巾之乱席卷全国,但重灾区却在北方。大批的人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不少北方人逃往受黄巾之乱影响较轻的南方,所以招募人口并不是太难的问题。
只是人不能一味的乱招募,三国时代之所以没有太多职业军人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农业并不发达,要养活一大群只训练不劳作的人是非常大的负担。这个时代大部分士兵都是闲时屯田,战时上阵。
兵贵精,不贵多。
严舆一直是本着这个条件在招募人手的,去年,也就是公元188年州牧取代刺史以来,严氏前前后后已经招募了三批人。
第一批一百人,这是严氏近数十年的家底。这些人大多是严氏的佃农与仆人的后代,世代服务严氏,忠心能够得到保障。不过这些人本来就是严氏的人,只是由暗转明,谈不上招募二字。
而第二批则有五百人之多,这五百人便是严舆这些年打下的基础了。本来严氏作为当地强族,很是有些坏名声的。只是严氏长辈早亡,严白虎掌管家族事后严舆便能够做一些事情让严氏的名声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此时的严氏在当地已经颇有美名,所以在经历了黄巾之乱后,以保卫家园的名义募集青壮,来参加的很是不少,这五百人便是从中挑选出来的。
至于现在这一批来历则更为复杂,严氏一族向来与山越族交好。这山越乃是蛮族,身居大山,不服教化,年复一年的闹事,也不知道让各地官员愁掉了多少头发。可严氏却与山越一氏族的族长世代交好,严舆家中上一辈更是与这一代的族长有大恩,这三百人便是山越派来为严氏壮声势的。
此时的严氏拥兵近千,俨然已经是除了官军之外吴郡最大的军事组织。这还是在粮食问题与严舆的要求下严格招募的,若不然这个数字恐怕要翻上数倍。
总之一句话,此时的严氏兵强马壮,已经开始引起江东各氏族的注意了。